ChatGPT 融入生活與工作 AI於無形 20250327,AI已從工具轉為生活環境,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工作與思維。《拐點》提出「AI於無形」的概念,我結合自身經驗,分享AI如何成為寫作助手、靈感觸發器,甚至成為能打臉自己的批判教練。

ChatGPT AI於無形 影片
今天又回到拐點這本書
來談一下ChatGPT融入生活與工作
也就是說要讓AI融入於無形中
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每個禮拜一到每個禮拜五
我都會日更這個頻道
去分享每天學到的點點滴滴
今天來談談書裡面的內容
以及我自己的感受
AI用於無形

- AI已無聲融入生活
- 萬維鋼提「AI於無形」
- 行為被AI悄悄改變
- 不只工具更像環境
- 我的工作也已離不開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36172682610040003
在《拐點》第五章第五節中,萬維鋼提到一個重要觀點:「AI於無形」。他的意思是,AI已經從明顯的工具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刻意操作的東西,而是無聲無息地滲透到我們的行為裡。你不一定知道自己正在用AI,但你早就被它影響。
這讓我有很深的共鳴。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在「使用」AI,但現在回頭看,其實我的很多決策、行動流程早就習慣讓AI參與,甚至不知不覺中依賴它。
像是我每天的筆記、工作流程、創作排程,AI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就連思維模式與行爲準則,也被AI、演算法或自動駕駛影響中。
我們常常以為AI只是個工具,但萬維鋼提醒我們,它更像是一種新的環境,一種思維與效率的加速器。當它無聲無息地改變你做事的方法時,它就已經「無形」地滲透到你的生活了。
改寫變得更簡單

- AI幫助優化語氣表達
- 萬維鋼實測改寫效果
- 逐字稿修正特別實用
- 需留意語氣是否走樣
- 速度快但仍需判斷
https://ai.wps.cn/cms/gnyVSNwK.html
在書中提到,AI在改寫文字方面非常強大。他用幾個例子說明,即使是風格、語氣、邏輯結構,都能被AI迅速改寫優化。特別是那些想講得更順、更漂亮的內容,只要丟進去,AI馬上幫你改得更通順。
我自己在處理逐字稿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感覺。原本那些口語、不連貫、斷句混亂的語句,只要交給ChatGPT,就能變得語氣自然有條理,甚至還保留原本的意思,這對於自媒體工作者、YouTuber來說,是極大的幫助。
不過AI有時會過度修飾,讓原本比較直接的語氣,變得太過虛假或太矯情;有時候修飾客服回答時,廢話也比較多,還是得自己回頭調整一下。
AI讓改寫變得容易,但判斷什麼才是「你自己的語氣」,這還是得靠人來做最後決定,如果都讓AI決定用字淺詞,那反而看起來更虛假。
研究學習的應用

- AI成為研究好幫手
- 資料查詢效率大增
- 我寫稿常靠GPT輔助
- 大綱與內文靠AI整理
- 資訊仍需自己判斷
https://arxiv.org/html/2411.03137v2
萬維鋼老師提到,AI最實用的地方之一是做研究。過去要花幾個小時才能整理好的資料,現在用AI幾分鐘就能完成,而且還能幫你整理成摘要或重點。
這種效率的提升,對創作者來說是革命性的。在撰寫內文和大綱時,這一點非常有感。需要快速查找資料、引用觀點,甚至找出有爭議的說法時,我都會請GPT或Perplexity協助,在短時間內就能掌握重點。
使用AI找資料時,我會特別重視「反覆確認」這個步驟。每當AI提供一個論點或觀點時,會再進一步要求AI解釋細節、提出反例,或者交叉驗證資料來源。
AI提供的資訊不是全部都對,它有可能引用過時,或錯誤的資料,偶爾也有可能是AI模型亂編的,所以還是需要自己再次核對。
真正的決策與內容判斷,還是要靠自己。AI讓我們更快找到方向,但不能全信。
輔助寫作過程

- 內容創作者的工具
- 快速將語音轉化為文字
- ChatGPT作為筆記本
- 整理混亂資訊提升條理
- 適合自媒體YT創作者
https://www.wsj.com/tech/ai/ai-at-work-readers-59e23819
這一節裡面萬維鋼老師提到,AI在寫作中不僅是一種「工具」,更像是一名「合作者」。他特別舉了AudioPen這款APP的例子,能將語音內容快速整理成條理清晰的文字稿,特別適合隨時記錄靈感。
我自己平常不太錄語音,但我習慣用ChatGPT當筆記本。像是突然想到一段影片內容、一個寫稿切入點,我會直接打下來,或是說給AI聽,再請它幫我整理、摘要、轉成段落。
尤其是當靈感很多、內容很亂時,AI的整理能力就特別強。它像是一台「去雜訊」的機器,能把一堆混亂的片段拉出主軸,幫助整理出主旋律來。這對我們這種每天都要產出內容的創作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AI在「整理混亂資訊」與「提升內容條理性」,這兩方面表現出色,不只讓創作更快,也能在過程中發現原本忽略的細節,提高整體品質與效率。
創作靈感觸發器

- AI不只是輔助工具
- 有時提供意外創意
- 標題靈感常被激發
- 從反差中得新想法
- 保持彈性與開放態度
https://www.52hrtt.com/ys/n/w/info/G1739349837798
AI有時不只是執行命令的工具,它甚至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靈感」。書中舉例,AI常常在你沒有預期的地方,提出出乎意料的建議,甚至超出原本的思維模型。
我自己也遇過很多類似的狀況。像有一次在想影片標題時,原本列了幾個自認不錯的版本,後來問ChatGPT有沒有其他建議,它給出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方向,還能兼顧SEO和讀者吸引力。
這讓我開始理解,AI其實可以當「靈感觸發器」。有時候卡關沒想法,或只看到一種切入視角時,AI會從不同角度,試著理解你的想法,並在它嘗試生成答案的過程中,無意間刺激創意與思考。
所以用AI的時候,不見得每次都要問出精準問題,反而可以試著丟一些跳tone的問題,看它會不會給你從沒想過的答案,提供從未想過的組合與觀點。
靈感,有時候就是這樣冒出來的。像我接下來的「戴倫.艾塞默魯讀書計劃」,就是我和AI對話時,激發出來的長期企劃構想。
無形中提升效率

- AI融入日常各種細節
- 萬維鋼談無形的存在
- 我行程與待辦靠AI協助
- 許多提醒來自於系統
- 效率提升但要避免依賴
https://sonix.ai/resources/ai-content-writing/
書中在這節強調,AI已經從明顯的工具,變成生活中的「無形存在」。它不是你明確打開才使用的東西,而是默默地出現在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提醒你、輔助你,甚至幫忙處理瑣碎的事務。
我自己就有這種感受。像是待辦清單、日程安排、剪輯流程、備忘記錄,很多時候我都讓AI幫我整理。以前需要花人力或大量時間,現在只要一句話,AI就能幫我生成清單、提醒工作、分段規劃內容大綱等等。
語言模型這種「無形」的存在,往往會讓人忘記自己正在依賴它。像昨天在飛機上剪片出片,才發現:編輯影片、修正逐字稿、上字幕、語音轉中文,每一步幾乎都靠AI輔助。
結果沒網路的時候,所有功能瞬間停擺,只能自己手工處理,效率差很多。
這種「無形輔助」的確讓我更有效率,能夠進行大量學習與產出。但也提醒我:如果有一天AI與網路都不在了,我是否還有能力獨立作業?這才是真正不能忽視的依賴風險。
改變我們的思維

- AI正在影響思考方式
- 書中談思維模式變化
- 提問與檢查變得更重要
- 發現盲點變得更容易
- 強化邏輯但須保留判斷
https://time.com/7026050/chatgpt-quit-teaching-ai-essay
萬維鋼提到,AI不只改變我們的行動方式,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模式。為了從AI那裡得到有用的回答,你必須學會如何提問、如何引導、如何拆解問題,這讓「問得好」變得比「答得對」更重要。
我在使用AI協助寫稿、規劃內容時,也慢慢體會到這點。每當GPT的回答不如預期,我會回頭檢查,是不是我提問不夠明確,或是思考邏輯是否不夠精準。久而久之處理問題的方式,也變得更有結構、更講究邏輯。
AI也常在我還沒正式動筆之前,就提醒我哪些觀點可能有漏洞,哪些資料可能需要查證。這種「事前警告」讓我能更早發現盲點,提前調整方向,避免走太遠才發現錯誤。
當然啦~AI給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讓你有機會檢查自己的想法。關鍵不是AI能回答什麼,而是能從AI的回應中,看見自己原本忽略了什麼。
發現盲點與錯誤

- AI可作為「打臉」工具
- 沒人提醒錯誤變更常見
- AI成為新的檢查工具
- 我用AI糾正觀點漏洞
- 讓自己變好才是真正用途
最近發現AI有個非常實用的功能:幫我打臉自己。
坦白說我是一個非常自傲的人,年紀越大、位置越高、朋友也越少,身邊也越來越沒有人,會直接指出我的錯誤。除了老婆偶爾提醒以外,其他時候幾乎沒有人會從旁指點,這很嚴重,真的很嚴重!
所以我開始刻意讓AI來檢查我。
完成一篇內文、一個大綱,或提出一個觀點後,就會請AI幫檢查哪裡可能錯、哪裡邏輯有問題。像我曾提出「中立AI」的概念,自以為很有創見,結果模擬戴倫.艾塞默魯的AI直接回我:「中立AI不夠,應該思考民主AI的可能性。」
我後來去查資料才發現,「民主AI」正是艾塞默魯的研究方向之一。這個過程讓我被打臉,但我非常感謝它。因為它不只修正了我,也讓我更謙虛地看待自己那些不完整的想法。
有些內容比較敏感,我也會先請AI幫忙過稿,提醒哪些語句可能踩線、提前修正。至於修改不正確的文字與數據,這種基本功能也是絕對不會少得囉~
最近更近一步問GPT,以他對我的了解,請它批評我哪些地方沒有做好,生活與工作上哪些可能疏忽了,它真的給出了不少從沒想過的盲點,讓我開始慢慢反省、思考、調整。
AI不是取代我,而是協助我。當沒有人能夠提醒時,它就是那個還願意直言的人,幫你發現盲點、修正錯誤,讓你變得更好。
這個就是「AI於無形」,最真實的一種展現。
今天就到這裡
這本書準備要邁入第六章
也就是最後一章了
還好我已經想到下面的企劃了
之後我們會來好好談一談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自由的窄廊以及權力與進步
期待我們之後再相會
再見~拜拜
還沒啦~還沒啦
這本書還有第六章~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