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動搖統治?有些體制寧願貧窮統治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3-1,為什麼有些國家明明有資源,卻始終無法富裕?本集從制度視角出發,揭示一個被忽略的真相:當制度把控制放在優先順位,經濟成長反而變成風險。富裕不是不能,而是不敢。你會發現,有些選擇其實不為了進步,而是為了穩住權力。

富裕動搖統治?有些體制寧願貧窮統治 影片
Hi~我是亞瑟
你以為一個國家不富裕
是因為沒有資源、沒有人才嗎?
其實有些政權是故意不要太有錢的
因為人民變有錢了就敢發聲
權力就會不穩
我們今天會從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這本書的第三章出發
一起揭開那些
為了穩住政治、穩住統治
寧可讓國家變窮的制度真相
你覺得哪個國家最像呢?
歡迎留言告訴我
我想知道你的答案

這一集是包含在
戴倫·艾塞默魯教的讀書計畫裡面
我打算用三本書50集
來談一個思想的行動
如果有興趣歡迎訂閱
另外每日電子報也已經開始了
請在說明欄裡面點擊加入
每天就會把全文寄送給你
亞瑟每天寄送的全文電子報
https://arthur3highs.com/newsletter
為什麼不敢富?

- 制度選擇不總為富
- 富裕誘因對誰有利?
- 壓制成長也能活著
- 控制比進步更重要
- 有些國家是故意不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y_Nations_Fail
我們常以為國家不富,是因為制度不夠好、條件不夠強、發展不夠快。但真相有時正好相反:有些國家,是「故意」不想讓自己變有錢。
怎麼會這樣?因為制度不是為了人民設計的,而是為了維持權力設計的。富裕會改變社會結構,會讓人民有話語權、會要求改變,靠壓制維持地位的政權當然害怕,所以寧可壓住經濟,也不願放鬆控制。
戴倫·艾塞默魯教授說:「制度塑造誘因,誘因塑造行為。」如果制度本身就讓有權者越來越有利,那為什麼要冒風險去改變?這不是無知,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非常清楚地知道:「讓社會富起來,我就得下台。」與其這樣,還不如全國一起窮一點,權力才握得穩一點。
這不是小說情節,而是全世界很多國家的實情。當然,我知道你腦袋裡可能已經浮現一個國家的名字了,我們等等會講到它~但先別急,今天這一集,我們來從制度的視角出發,問一個讓人不太舒服的問題:這些國家,是不是其實「可以富裕」,但「選擇貧窮」?
南北韓同源同種

- 同一民族兩種結局
- 國土資源差不了太多
- 北韓政權壓死社會
- 南韓制度逐步開放
- 後面兩集詳細解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th_Korea%E2%80%93South_Korea_relations
南韓和北韓,最讓人震撼的地方,不只是現在的貧富差距,而是兩邊的人民,其實原本是一樣的。他們講同樣的語言,來自同樣的文化傳統,土地資源差不了太多,甚至歷史上也都是日本殖民統治。但戰後分治不到八十年,一邊成了出口大國、科技強國,另一邊卻還在餓肚子、封網路、拜領袖。
這樣的對比,在制度分析裡,就是最經典的反證。你不能再怪地理,也不能怪文化,其他變數都被控制住了,剩下的差別,就只有制度。北韓是一個極端榨取式的國家,社會沒有空間,財富也不可能累積;南韓雖然也經過威權時期,但至少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開放,社會轉型為廣納型制度,才有今天的成績。
不過這段我們就先不展開講太多了,因為這禮拜同系列的下一集、下下集,要專門來談南北韓的分歧。包括分治後的歷史演變、戰爭如何影響制度轉向,以及南韓是怎麼一步步走入自由的窄廊。有些內容,可能會顛覆你過去的想像,這邊先賣個關子。
廣納制度才有錢

- 精英壟斷經濟難活
- 全民參與制度才動
- 制度設計決定誘因
- 不是不能富是不敢富
- 中東有油也能到破產
https://www.storm.mg/article/5255402
國家要變富有不是靠什麼神祕配方,而是要看制度有沒有讓大家都能參與。
戴倫·艾塞默魯教授把這種制度叫做「廣納式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是只經濟活動不是只有皇親國戚在玩,普通人也能參與、生產、創業、累積財富。反過來,那些只讓特權階層壟斷的制度,叫做「榨取式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錢進不了社會,只進少數人口袋,國家自然不可能整體富裕。
很多政府不是不知道這套邏輯,是「知道了,才不想做」。因為一旦開放制度、全民有錢、社會活躍,專制者就會怕:怕被挑戰、怕失控、怕位置不保。所以他們會選擇維持一個「可控但貧窮」的社會,也不願冒險去擁抱一個「自由但麻煩」的富裕國家。
我們跳出書裡看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奈及利亞,石油多到滿地噴,照理說應該每戶人家都有游泳池才對,結果卻有的民不聊生、有的內戰連連。
資源本身不能決定國家命運,制度才能決定。你可以擁有世界最值錢的東西,然後把它搞到國家破產。
剛果混亂的制度

- 韋伯定義國家壟斷暴力
- 剛果政府連這點都做不到
- 權力太弱制度就會碎
- 榨取為主社會不穩
- 失敗國家不是少見
我們都聽過馬克斯·韋伯,對國家的定義:『能夠正當壟斷暴力的機構』。聽起來很硬,但這其實是最低標準,至少要能徵稅、執法、維持秩序。
可是像剛果民主共和國這樣的地方,連這個最低標準都常常達不到。中央政府無力掌控地方武裝、貪腐橫行、法律制度形同虛設,整個國家幾乎像個被壓碎的拼圖。
這樣的制度狀態,艾塞默魯就稱為「制度混亂」:不是壓制太強,而是什麼都沒壓住。這跟我們剛講的榨取式制度不同,榨取式制度至少還有個能徵稅的中央政權,但在剛果這種情況下,連基本的政治運作都無法維持。
你不能指望連人都吃不飽、子彈天天亂飛的地方,會自然發展出什麼經濟奇蹟。
所以有時候不是「不想富裕」,而是連想的空間都沒有。制度不是只有失敗一種,它可以因為太強變壓制,也可以因為太弱變混亂。綜觀全球歷史,成功的制度其實是少數,失敗的方式才是千奇百怪。
榨取制度易改朝

- 壓到底線反而起義
- 統治不穩容易翻盤
- 不讓活路就沒退路
- 制度極端反噬政權
- 富裕也許要看平衡
在政治學的世界裡,有一個奇妙的現象:那些壓抑得最兇的國家,往往反而最容易被推翻。為什麼?因為他們把社會壓到沒有活路,反而讓人民沒得選擇。
你不讓人賺錢、不讓人發聲、不讓人活下去,那人家當然會跟你拼。歷史上一堆改朝換代,都是因為「壓力大到整個社會沒退路」,不是人民想革命,是被逼著走上那條路。
所以說制度不只是會影響經濟成長,它還會決定一個政權的「壽命」。榨取式制度就像喝人血的吸血鬼,前期吸得很爽,但吸太多就會讓宿主死掉,自己也難以生存,越是短視近利的壓制,越容易玩到政權崩盤。
你可以想像那些極權國家,整天忙著清洗內部、管控人民、封鎖消息,最後忙到自己都不會治理國家。這種「掏空社會」的治理方式,短期也許穩定,長期幾乎都會變成一場大型的制度災難。想讓國家不被燒光,唯一的做法就是:不要加油、更不要點火。
舊權力怕成長

- 政權害怕社會活起來
- 越開放越難壓
- 制度改革也可能暫停
- 讓人喘口氣不等於自由
- 怕權力不穩就會踩煞車
https://resourcegovernance.org/sites/default/files/nrgi_Resource-Curse.pdf
制度轉型這件事,最麻煩的不是怎麼開始,而是開了頭之後,能不能撐下去。
尤其對那些從極權轉型的國家來說,一旦社會開始活絡,權力中心往往就開始緊張。因為當你給了人民空間,他們就會想要更多: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分權、更多的決定權,這對舊有掌權者來說,是種壓力測試。
中國就是個典型例子。一開始開放特區、搞市場改革,讓經濟開始興盛。但當社會活力越來越強、人民期待越來越多的時候,中央就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因為控制不住的社會,比控制不住的通膨還可怕,所以後來他們乾脆轉向:「不是經濟改革沒用,是你們太放認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國家雖然表面上在改革,實際上卻處處限制。不是不能改革,是「不敢改革太多」,搞不好改革成功了,政權反而危險了,那還不如一半開一半封,讓社會喘口氣就好,反正政權能活著就先維持著。
歐洲貴族讓權

- 革命風暴逼出改革
- 不是進化是避難
- 失控社會誰都難保
- 讓出權力穩住全局
- 制度博弈不是命中註定
延續上一段的邏輯,制度改革很多時候不是為了更好,而是為了社會不爆炸。尤其在歐洲這種人口密集、階級對立嚴重的地方,統治階層不是不知道社會問題很多,而是等到爆炸邊緣才願意讓步。
像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前的貴族稅制改革,都是王權被壓到牆角,才開始改革,這不是什麼開明統治,這是被嚇出來的讓利。
戴倫·艾塞默魯教授說:『制度不是自然進化,是權力博弈的結果』。當貴族們發現,如果不讓出一點權力,可能會連命都保不住時,他們才會在「讓利」與「滅頂」中選擇讓利。這些讓權的動作,表面看起來像是理性改革,實際上是怕得要命的自保。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歐洲版的「特區經濟」,只不過歐洲不是讓深圳自己發展,而是讓整個中產階級都來救火。這樣的改革不見得公平,但至少夠現實、夠有效。畢竟歷史告訴我們,想一直獨吞權力的人,最後常常什麼都吞不下。
自由不是直線路

經濟變好不代表自由來
專制政權也會反向收回
制度轉向不只靠錢
三本書都在講這個
還好台灣還沒這麼缺
我們常常以為:「有錢了,就會自由了。」這是很多現代化理論裡的預設。但事實卻常常打臉這種預期。
你看中國,當年西方希望透過經濟發展促成民主,於是開放、投資、合作。但現在隨著社會越來越富有,國家反而越來越封閉。因為錢多了不一定讓權力放鬆,反而可能讓統治者更有能力來「收網」。
這也是我們前面講的重點:制度的變化,不是單靠GDP就能完成的,它要靠社會的力量、靠權力的壓力平衡。你看很多產油國、古代帝國、快速發展的近代國家,明明當時錢很多,最後卻一樣走進制度崩壞、社會撕裂的狀況。
所以我才會拍這個系列,才會介紹這三本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的窄廊》、《權力與進步》講的從來都不是「怎麼讓國家發大財」,而是「制度怎麼撐得住自由」。
還好,台灣的社會活力、民間參與、公民意識還不算稀缺。在這個AI壓得自由社會,快喘不過氣的時代,這是我們少數還感覺到欣慰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要談南北韓的制度轉彎,從戰爭走到自由,每一步都比你想的還驚險,每日全文電子報,也可以在說明欄找到連結,記得訂閱~別錯過
最後想問你,你心中那個「故意不富有」的國家,是哪一個?歡迎留言,也許我們想到的是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