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經濟大蕭條 今天會重演嗎?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美國制度失靈的結果,還是單一政策的錯誤?本片從貨幣政策、流動性斷裂、產能錯判到貿易壁壘,逐一解析當時崩潰的真正原因,也對照今日美國與全球經濟結構,思考歷史是否正在重演。本內容為觀點整理,不構成投資、法律或政治建議。

1930經濟大蕭條 今天會重演嗎? 影片
大家好,我是亞瑟。
你知道嗎?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只用了短短幾個月,就讓全國工廠關門、銀行倒閉、股市崩盤。這不是一場慢慢惡化的衰退,而是一場突然斷電的崩潰。
那現在呢?如果我們又走上同樣的路,會怎麼樣?我們真的學到教訓了嗎?還是百年前的錯,又將要在我們眼前重演?
今天,我們就從制度的角度出發,回到那個歷史的轉折點,看看這場災難背後,到底是哪個環節先出問題的?
1930衰退可避嗎

- 李天豪提出經典框架
- 認為貿易壁壘是主因
- 我們想從制度角度補充
- 感謝老師提供的啟發
- 這支影片是向他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whl__xXPE
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嗎?那現在的世界,又是不是正在重演?
這支影片的起點,其實來自李天豪老師的一支作品。他從歷史切入,內容講得非常有架構,也提供了我很多新的視角。如果你有看過他那集,應該會對他的四大因素印象深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認為「貿易壁壘」是經濟崩潰的主因之一。
但我這邊想換個角度來看,從制度的脈絡切進去,看看當時美國有哪些結構性的錯誤,也想藉這個機會問問大家:現在的情況,真的比較不一樣嗎?還是我們又回到了熟悉的輪迴?
這集不是為了挑戰老師的觀點,而是從他的架構出發,加入更多制度層面的分析,也許能一起看得更多一點。
衰退的四大關鍵

- 一般認為蕭條主因
- 錯誤的貨幣政策
- 資金流動性枯竭
- 國際市場產能過剩
- 高關稅與貿易壁壘
https://www.federalreservehistory.org/essays/great-depression
李天豪老師在影片裡提出了,四個導致大蕭條的關鍵原因,分別是:貨幣政策錯誤、資金流動性枯竭、產能過剩,以及最終導致國際貿易,全面崩盤的高關稅政策。
這四點聽起來都滿合理的,而且也是我們在課本上,或經濟史上常常看到的說法,影片中的論述也很清楚,層層推進,讓人很容易理解整場經濟崩潰的邏輯。
不過,當我一邊聽的時候,其實心裡也開始浮現一個問題:這些看起來像是「結果」,還是「原因」?也就是說當時的美國,是真的犯了很多錯?還是根本沒得選?
這也是我接下來幾段,想跟大家一起討論的主軸,如果這四項問題其實是制度有問題,那就不是哪個總統錯了、哪條法案害的,而是整個系統早就卡死了。
貨幣政策錯在哪

- 金本位綁死手腳
- 經濟衰退無法印鈔
- 銀行風聲鶴唳現金枯竭
- 信用鏈條瞬間斷裂
- 一切像是慢性窒息
https://www.history.com/articles/how-did-the-gold-standard-contribute-to-the-great-depression
如果你問當時的經濟學家,大部分人都會說:1930年代的美國,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貨幣政策錯得離譜。這點我認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們根本沒得選。
當時的美國還在金本位制度下,也就是說,你印多少鈔票,背後就要有多少黃金作為保證。這聽起來很穩健,但一旦經濟出問題,想刺激經濟?抱歉,你不能亂印錢,因為黃金不夠。
所以當市場開始收縮,消費降溫、企業裁員,政府其實什麼都做不了。沒有貨幣政策工具,連動用「印鈔機」的機會都沒有。
接著是流動性問題,大家都怕錢不夠用,就開始囤現金,但你知道金本位時代的現金等於黃金,囤現金等於把黃金鎖起來,結果銀行沒錢放款,企業沒錢周轉,一爆發就是連鎖反應,整個信用體系就像抽掉骨頭一樣,一下子全部癱瘓了。
金本位制度的經濟衰退不是崩盤,那是一種經濟窒息。
資金流動性枯竭

- 銀行擠兌像骨牌效應
- 沒有存款保險系統
- 提款變成全民恐慌
- 現金鎖死信用斷鏈
- 央行當時無計可施
1930年代,當時還沒有存款保險,銀行一旦出問題,存戶的錢就可能全沒了,結果一有風吹草動,大家就開始排隊擠兌領現金,平時不領還好,恐慌時一領就爆。
因為銀行的現金準備其實很少,大部分資金早就貸款出去了,當一大群人都要把錢拿出來的時候,銀行根本沒辦法應付,只能倒閉。
一間銀行倒了,下一間也被懷疑,然後整個社會的信任就這樣崩掉。沒人敢存錢、沒人敢借錢,企業資金鏈就會瞬間斷裂,這時候就算有市場有需求,也無法充分運轉整個經濟。
更致命的是,那時的央行幾乎什麼都不能做。不像現在,遇到流動性問題,美國聯準會可以馬上開出隔夜放款,或者直接丟下一大堆資金救場。現在的銀行遇到風險,央行可以讓它們「用債權換現金」,保住流動性,但當時沒有這些機制。
所以流動性不是慢慢枯竭,是一瞬間就被掐死了,當時的經濟制度只能眼睜睜看著市場衰退。
產能失衡的內爆

- 一戰後市場太樂觀
- 美國誤判外需潛力
- 工廠全面擴張產能
- 歐洲復原壓縮出口
- 最後變成自爆循環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那時的美國非常樂觀,戰後展望一片榮景,大家都覺得美國會主導世界,成為歐洲的生產基地,於是產能擴張、工廠加碼,什麼投資都一股腦地砸下去。
但歐洲復原比預期快太多,法國、德國的工業進展超出預期,而且歐洲本身也窮,沒那麼多錢可以買東西。結果就是美國生產出來的東西,堆在倉庫裡出不去也賣不掉,接著就是產能過剩、價格崩盤、企業裁員、信心下滑,一連串內爆開始了。
這種場景我們現在也不是沒看過。你看中國,不就是這樣嗎?疫情結束後,全球有一波報復性消費,特別是電子產品,讓他們的市場情緒過高、投資過剩。
然後就變成現在這樣:產能過剩、出口失衡、內需撐不住,中小企業壓力爆棚,就業信心一個接一個崩潰。
所以這種結構性的政策與制度,一旦方向錯了又沒辦法修,通常不是當場垮掉,而是從裡面慢慢腐敗掉的。
關稅壁壘非主因

- 高關稅讓事情更糟
- 但本來就不是主因
- 美國出口比重本來就低
- 問題是體制早就壞了
- 關稅只是最後一腳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就是 1930 年代美國經濟之所以會整個垮掉,是因為搞了高關稅,然後全球報復、貿易鏈斷掉、經濟跟著崩。
這說法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但你仔細去看資料,就會發現:那只是一個加速器,不是炸彈本身。
因為那時候的美國,本來就是一個靠內需的國家。出口只佔 GDP 5%,加上進口也才 10%,這比重不算低,但也沒有大到可以說「斷掉就垮」的地步。真正早就撐不住的,是銀行系統、資金流動、信用信任,這些在關稅還沒來之前,就已經開始崩壞了。
所以高關稅只是火上添油,它不是病根,是最後它踹下去的一腳而已。
制度本身沒有反應能力,貨幣政策綁手綁腳,整個經濟架構就像一棟早已失修的房子,高關稅只是剛好那塊屋頂塌下來的時候,有人還把地板也踩爛了。

1925~1935 年美國國際貿易佔 GDP 比例
你看這張表,貿易佔比從 10% 掉到 7%,貿易量的確是縮水了沒錯,但注意喔,GDP 的跌幅遠遠比這個誇張。換句話說,經濟垮不是因為少了這 3% 的貿易,而是整體都壞掉了,貿易只是陪葬,不是主因。
這也告訴我們,如果經濟制度早就沒辦法回應危機,外部震盪只是讓它更快倒下而已。
現代依存度更高

- 現在美國和以前不一樣
- 貿易佔比比以前高太多
- 服務訂閱教育連著全球
- 任一斷鏈都會影響整體
- 不能再用以前邏輯思考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TRD.GNFS.ZS?locations=US
那你可能會問,現在如果又來一次類似的事呢?我會說,現在的情況跟 1930 年代完全不一樣了。
那時候美國出口只佔 GDP 5%,貿易總額大約 10%。但現在呢?2023 年,美國商品貿易加上服務貿易,已經超過 GDP 的 27%。這還不包括很多「藏在國內收入裡」的國際來源。
你在 Netflix 上看劇、在 App Store 付錢、YouTube 播廣告、蘋果賣訂閱,這些收入表面看起來是美國賺的,其實是全球在買單。再加上國際學生每年帶來 400 億美元,移民匯款再加 1600 多億,這些都是你不能忽略的現金流。
所以現在美國的問題,不是「靠不靠出口」,而是整個經濟系統已經和全球綁死了,以前是「少了出口會痛」,現在是「少了一塊就撐不下去」。

2023年美國對外經濟依賴分析表
你看現在,不只貿易變多了,連系統都變得互相連結。斷掉一個環節,不只是少賺一點錢,是可能會讓整體出現斷層。這個時代,如果你還想走回 1930 年代那種,關起門來自己過的政策,那不是勇敢是天真。
總結與當代差異

- 現在不能亂打貿易戰
- 美國一出事全球都連動
- 這是膽小鬼賽局的局面
- 關稅不能當武器用到底
- 長期我是偏向樂觀的
現在回頭看 1930 年代的經濟崩潰,其實跟我們現在面臨的狀況差太多了。那個時代的問題是制度沒彈性、貨幣政策被綁死、貿易佔比小;現在是,整個美國經濟體系,根本已經變成全球伺服器,誰都不能直接關機重開。
美元、美債、美國的資本市場跟科技平台,都是全球的核心基礎。要搞封鎖、搞關稅、搞貿易壁壘可以,但那只是策略,不應該當成最終目標,因為真的完全封閉,那不只是美國倒,是全世界一起倒。
這就是一場典型的膽小鬼賽局(Chicken Game),誰都不想先讓,但誰都知道撞下去的代價,會比自己先認輸還大。所以接下來會怎麼走,其實看得出來輪廓了,只是中間的變數還會很多。
我這邊不講投資方向、不提標的、不講價位,免得被黃標,但可以說一句自己的判斷:我是偏向長期樂觀的。不是因為沒風險,而是因為這套系統還沒壞光。
美國的遊戲規則,它夠大夠麻煩,所以也逼得所有人,必須想辦法讓它繼續動。
那我在這邊不方便講投資方向
不能提標的、不能講價位
免得被那個~哈哈哈哈
但是我可以說一句自己的判斷
它就是我是偏長期樂觀的
不是因為沒有風險才樂觀
而是因為美國這套運行的系統
基本上它還沒有壞光
美國的遊戲規則
它真的夠大而且夠麻煩
這樣子也會逼著這個世界上
所有參與的所有人
都必須想辦法讓這個體系
繼續轉繼續動
所以即使是美國的競爭者
也得想辦法不要讓它垮下來
免得大家一起遭殃
好那今天就到這邊
明天我們回到亞瑟說書
繼續談制度經濟學的部分
明天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