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邊境的城市 諾加雷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1-1,一座城市被一道牆切成兩半,兩邊的人說同樣語言、吃同樣食物,命運卻天差地遠。本集從諾加雷斯出發,揭開制度如何影響貧富、參與、信任與未來發展的故事。不是文化差異、不是地理命運,而是我們選擇了什麼樣的制度。

諾加雷斯 美墨邊境的城市 影片
嗨我是亞瑟
這一集我們來談
美墨邊境的一個城市叫做諾加雷斯
它一個城市被一個牆切成兩半
兩邊的人說的一樣的語言
吃一樣的食物
但他們命運卻完全不同
而這一集要從諾加雷斯出發
來探討制度的影響
為什麼牆的兩邊差這麼多

這一集是包含在
戴倫·艾賽莫魯的讀書計畫裡面
我打算用三本書
五十集來談一個思想的行動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
這個每天日更的頻道
那請務必按下你的追蹤
訂閱還有小鈴鐺~開始吧
很靠近卻很不一樣

- 人民相近收入懸殊
- 北邊制度保障完整
- 南邊制度腐敗低效
- 不是文化也非地理
- 一切關鍵是制度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8292959
你能想像嗎?有一座城市,名字一樣,文化也很像,但卻被一道牆切成兩半。北邊是美國的諾加雷斯,南邊是墨西哥的諾加雷斯。走幾步就能從這邊走到那邊,可是兩地的生活,卻彷彿是兩個世界。
在北邊,人們的家庭年收入大約三萬美元。孩子在學校上課,大人有穩定的工作和醫療保險,街上有乾淨的道路和燈光,警察也不是用來嚇人的。他們可以投票,選總統、選市長,覺得政府是他們的,哪怕效率不好,至少還能罵兩句。
可是在幾公尺外的南邊,一切就不太一樣了。那裡的收入只有北邊的三分之一,很多孩子沒念完高中,生病看醫生得排很久,想創業還得跑流程、打點關係。就連投票這件事,也常常被政治勢力操弄得不像回事。
這樣的落差,不是因為哪一邊比較勤勞,也不是因為氣候或祖先不一樣。而是因為他們活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底下。一堵牆,隔開的不是文化,是制度。這才是諾加雷斯真正的故事。
制度決定貧富差異

- 地理文化無法解釋
- 經濟差距源於制度
- 誘因結構決定行為
- 廣納制度鼓勵創新
- 榨取制度壓抑發展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地方很窮,就會想:「是不是那邊太熱了?」「是不是那裡的人比較懶?」甚至有些人會說,是不是教育程度不夠?但你去看諾加雷斯這個地方,北邊南邊的氣候一模一樣,語言也一樣,祖先也差不多,很多人其實是同一個家族。差別到底在哪裡?
後來我才慢慢發現,不是人,也不是地,是制度。
像北邊,他們的制度雖然有問題,可是基本上是走得通的。你想創業,有流程可以走;你出事,有警察可以報;你不爽市長,還可以把他換掉。你會覺得,雖然這社會很現實,但至少你有機會。
可是南邊呢?你想開一間店,可能要先打點幾個人,還要處理一堆你不知道為什麼要填的表格。你讀書出來找不到好工作,創業又怕被黑道或官員騙。這種狀況下,就算你願意拼,你也會想:到底值得嗎?
差別就在這裡。不是文化、不是天氣、不是人民,而是制度。制度每天用各種方式告訴你:「你可以」或是「你不行」。而當這句話變成一種默契的時候,生活的樣子也就不一樣了。
殖民起點大不同

- 掠奪與參與兩條路
- 西班牙建立剝削體
- 英國被迫參與治理
- 初始制度即大不同
- 歷史路徑決定方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anish_colonization_of_the_Americas
你如果再往前推,就會發現,其實這兩邊的制度差異,早在殖民時期就已經開始長歪了。
像西班牙那時候進到中南美洲,目標超明確的:來找金銀財寶。他們看到原住民,就直接抓起來逼你勞動、逼你進貢,連整個村落都可以「分封」給殖民者,這叫「赐封制」。更誇張的是,還有一種叫「米塔制」的制度,是直接把你派到礦坑裡工作,像輪班一樣一批換一批,命就是這樣被榨乾的。
可是英國在北美,就不太一樣了。他們來的時候運氣沒那麼好,沒有金礦,原住民也沒那麼容易控制。他們想複製西班牙那一套,結果行不通。最後只好自己種田、自己煮飯、自己決定規則。反而慢慢發展出「土地分配」、「地方議會」這種東西,制度就這樣生出來了。
你看,兩邊的出發點其實完全不一樣。一邊是從「掠奪」開始,一邊是被「逼著參與」。制度不是哪天突然變壞的,它從一開始的設計,就是兩條路。然後時間一拉長,命運也就愈拉愈遠了。
榨取制度難以翻轉

- 殖民制度為了掠奪
- 人民被迫服勞役稅
- 制度讓底層無選擇
- 貧窮不是短期結果
- 是制度設計出的停滯
當初那些西班牙人,他們不是來移民的。他們來,是想快點把東西撈一撈,就帶回家去。他們看到的不是土地、不是人,而是礦產,是貢品,是可以換成銀幣的「資源」。
所以他們就設計出一整套方式,怎麼分配人、怎麼逼人工作、怎麼不讓人離開。整個社會不是圍著生產來運轉,而是圍著榨取在運轉。你多活幾天,是因為還能工作,不是因為有人想讓你活得更好。
久了你會發現,這樣的制度,讓底層根本沒有選擇。你不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也沒有辦法累積什麼。你只能撐著、撐著,把多出來的全交出去。財富流走了,知識也不重要了,因為只要你不聽話,你就被替換掉。
幾百年下來,這套制度不只改變了經濟的樣子,也改變了人怎麼看自己。原本可以有選擇的,變成只能服從。這些事,一代一代傳下來,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社會結構。
廣納制度如何成形

- 無法剝削只好耕作
- 制度從合作中生成
- 土地與議會漸成型
- 給誘因而非靠命令
- 制度演化非上層設計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9627
但故事的另外一邊,卻有一種不太一樣的發展。
英國人來到北美的時候,原本也想學西班牙那一套。可是現實很快就教他們做人:沒有金礦,沒有能奴役的原住民,連過冬都快過不去。他們只好認命了,開始自己耕作、自己蓋屋子、自己處理分配和治安的問題。
結果你知道發生什麼事嗎?反而是一種新的制度在這裡慢慢長出來。因為沒辦法靠壓榨,英國殖民公司只好開始發地給人,讓他們有動機留下來耕作。這就是所謂的人頭權制。接著又成立地方議會,讓這些人可以決定自己生活的規則。
這些制度不是誰設計出來的理想模型,而是被逼出來的因應之道。沒人規劃過這些制度會帶來什麼未來,只是一步一步走,沒想到就慢慢走出一條路來。
制度會自我複製

- 制度形成會自強化
- 特權者有意抵制改革
- 壟斷者壓制競爭者
- 改變不只是換人當家
- 制度選擇決定未來
制度一旦確立下來,很快就會養出一群知道怎麼保護它的人。不是因為他們多厲害,而是他們知道怎麼靠這套制度壟斷資源、排除對手、維持既得利益。
所以你會看到,拉丁美洲很多國家選舉、改憲、政黨輪替都發生過,但底層人的日子還是沒變。不是總統不夠努力,是制度根本沒開門給他動。
這就像美國,即使選出一位亂七八糟的總統——我們都知道是誰啦——但美國人還是活得滿開心的。因為制度還在運作,法院會擋、媒體會吵、議會會翻桌,不會整個走偏。
可墨西哥就不一樣了。就算選上一個不錯的總統,最後也容易被制度拖垮。因為真正掌握權力的人,根本沒打算放手。他們不在檯面上,但能讓你動不了司法、財政、軍方。
所以說,美國人真的算幸運很多,雖然最近的總統也是有點悲劇啦,哈哈。
為何民主也沒用

- 選舉不代表制度改變
- 墨西哥改革困難重重
- 官僚體系無實質改革
- 選民無法影響根本事
- 民主制度落實才有用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2025recall/250078
很多人會說:啊不是已經民主了嗎?墨西哥也可以投票啊,政黨也輪替了,總統也換人了,怎麼還是一樣窮、一樣亂?
但你仔細看會發現,那其實只是換了臉,沒有換裡面的骨頭。你可以選誰當總統沒錯,但真正控制資源的人、掌權的制度、壓住改革的那一層根本沒動。選舉可以換人,可是不能改遊戲規則。
改革者進去,也很快會被體制消化掉,不是他變壞,是他根本動不了。人民只是投了一張票,卻沒有真的參與制度怎麼走。
這種事情聽起來是不是也有點熟悉?台灣其實……是不是也有一點類似的問題呀?你想想看,如果我們真的不小心選了一些人,結果走著走著發現:欸,不太對喔?那怎麼辦?
那就把他拉下來啊。各位,罷免權不是拿來收藏的,是拿來用的。現在就開始,真的不要浪費。
制度才是分水嶺

- 不是文化決定命運
- 制度塑造所有誘因
- 制度決定誰能參與
- 制度框住努力的結果
- 命運差異來自制度選擇
說到最後,諾加雷斯不是一個城市分成兩半的故事。它是一個分水嶺,一邊走成自由、穩定、能改變的制度;另一邊,困在封閉、僵化、不讓人參與的結構裡。
而那條線,不是語言,不是血緣,不是人品好壞。是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允許什麼樣的選擇,限制什麼樣的未來。你可以選,你就有希望;你不能選,就只能等別人決定你的人生。
我們常常說努力很重要,但制度會決定努力的結果能走多遠。有些地方,制度是讓人發揮;有些地方,制度是拿來壓住你。命運的差異,很多時候,就是從這裡開始拉開的。
所以這段故事,聽起來像是在講墨西哥,其實不是。它在提醒我們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制度也慢慢變得封閉、不願傾聽、開始只保護少數人,那就要小心了。
因為那不是他們的歷史,那可能是我們的未來。
維持一個好的制度,持續進步,持續修改,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盡的責任,這樣子制度才有活性。所以,選舉的時候,票要好好投;罷免的時候,也要好好認真罷。
如果覺得亞瑟講得還可以的話,按讚訂閱小鈴鐺,就像你們維持你們的民主一樣認真,謝謝。
而我們下一集這個系列
要來談自由的窄廊
要來談紅皇后效應以及國家巨靈
我們下次見~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