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倫·艾塞默魯 讀書計畫 ,三本書 × 五十集 × 一場思想行動,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支影片。我們將從《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的窄廊》《權力與進步》三本書出發,製作超過50支影片,重讀制度與自由的歷史邏輯,並拉出未來AI時代的治理難題。這不是導讀。這是一場閱讀、理解、對話與再建構的行動紀錄。這是我獻給制度未來與文明延續的一份信念。

戴倫·艾塞默魯 讀書計畫 影片
我們要來講
戴倫·艾塞默魯的讀書計畫
再用三本書50集
來講述一場思想的行動
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支影片
我們將從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自由的窄廊
權力與進步這三本書出發
製作超過50支影片
重讀制度與自由的歷史邏輯
並且拉出未來AI時代的制定難題

這不是導讀
這是一場閱讀、一場理解、對話
以及再建構的行動紀錄
這是我獻給這個制度、未來
與文明一個延續的信念
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如果你對這個系列有興趣的話
請持續的追蹤我
制度與未來三書

- 艾塞默魯讀書計畫
- 三本書重組思想邏輯
- 每章拆成三支影片
- 延伸對照論文與時事
- 用制度框住未來脈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978
這個系列,我給它一個很簡單的名字,叫做《戴倫·艾塞默魯讀書計畫》。
不是導讀,也不是摘要,而是一場閱讀後的思想重建。我會用大約五十支影片,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的窄廊》、《權力與進步》,這三本書徹底打開來講。
主軸會放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每一章我都會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析,然後延伸到其他兩本書,或者是他的論文與演講內容,最後再對照我們當下這個世界。
每個章節會分成三支影片:第一支講主要章節,第二支對照其他著作與論文,第三支則對應當代的時事、地緣政治與AI發展。
舉例來說,「0-1」是《國敗論》的序言解讀,「0-2」延伸到《自由的窄廊》和《權力與進步》,「0-3」則連結中國、美國、民主制度與AI浪潮這些局勢。
這系列不是知識分類,而是我消化後的觀點建構。我拿書本當主幹,知識當血肉,世界當驗證,這是我想重新走一遍的思想旅程。
關於艾塞默魯

- MIT制度經濟學代表
- 土耳其出生亞美尼亞血統
- 數據與歷史交織論證
- 研究觸及技術與不平等
- 制度理論進入全球焦點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ron_Acemoglu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是麻省理工經濟系的榮譽講座教授,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制度經濟學者之一。
他的研究橫跨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技術變遷與歷史演化,特別擅長用數據結合歷史,去解釋國家為何繁榮、為何失敗。他生於1967年的土耳其,母親是亞美尼亞裔,成長於文化與民族張力的社會,讓他對「國家困境」特別敏感。
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長期任教MIT。發表超過百篇論文,內容涵蓋殖民歷史、政治菁英、技術發展與不平等,奠定了他制度理論的核心地位。
他的三本代表作,不只改變了學術界,也讓政策圈與媒體重新看待制度的作用。2023年,他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他對制度與發展的深層貢獻。
但更重要的,他真正關心的是:當威權主義回潮、科技權力集中、AI重塑未來的時候,我們還有多少機會可以捍衛自由與公平?
我與阿西教授

- 簡體譯名曾叫阿西莫格魯
- 如今書籍僅在台灣出版
- GPT訓練模擬對話模型
- 細節部分靠本地RAG輔助
- 阿西教授是我習慣的稱呼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60912820384
在這個系列裡,我會經常提到戴倫·艾塞默魯教授,不過有時候你也會聽到我叫他「阿西教授」。
先講譯名的問題。早期他在中國出書時,名字是「戴倫·阿西莫格魯」,但後來書被禁了,像《權力與進步》現在只在台灣出版,譯名也統一成「戴倫·艾塞默魯」,這個系列我就都用這個譯法。
在我準備這系列的內容時,我把他的演講稿、書籍、訪談和論文,通通餵給我的 ChatGPT,讓它模擬出一個「阿西教授」的角色,方便我持續用對話的方式跟他討論。
不過 GPT 雖然能抓摘要,細節還是太粗,所以又在本地端架了一個 RAG 系統,把三本書的全文都餵進去,需要精準查詢的時候就切去那邊找。
最後,為什麼叫他「阿西教授」?老實說就是因為名字太長啦(笑)。我跟他聊了幾個月之後,很自然就這樣叫了。我還問過他的 GPT 模擬人格,他也說沒問題。
所以在影片裡,不管是聽到「戴倫·艾塞默魯」、「阿西教授」,或偶爾講成「阿西莫格魯」,其實都是同一位教授。
理念上的分歧

- 學界視他為制度中間派
- 支持市場也反對不平等
- 近年聚焦科技與制度設計
- 我理念更激進手段更務實
- 分歧將成為系列討論核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al_economy
學術圈看待戴倫·艾塞默魯,多半會給他一個定位: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他不屬於傳統自由市場派,也不完全認同福利國家。他的理論基礎是:制度決定經濟發展,而制度的形成,來自歷史與權力的鬥爭。
他不能簡單被歸在左派或右派,更接近制度導向的中間立場,他肯定市場的繁榮潛力,也強調制度對不平等,以及權力濫用的制衡責任。
近年來他愈來愈關注科技、AI、資本主義這些議題,可以看出他對未來制度設計的焦慮。他總是在強調: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控制它的人、規範它的制度,會不會把不平等推得更遠。
而我理念上是一個歷史趨勢論者,深信資本主義終將被超越;但在策略上,是務實的右派。我相信,只有當制度、教育、科技、文化全都推到極致,我們才有機會自然進化到下一個階段。
所以你會發現,我常常認同他對制度的判斷,但不一定接受他的解法。他強調平衡偏左,我可能會更右派一點。
這些差異,不用明講也能看得出來,也會是這整個系列裡最核心、最常出現火花的地方。
國敗論的禁令

- 《國敗論》曾在中國爆紅
- 內容敏感遭遇下架與封殺
- 台灣出版是唯一繁中版本
- 書的命運印證制度理論
- 重新打開被迫中斷的對話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068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其實曾經在中國非常火紅。因為它內容務實精準,也符合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氛圍,讓它在政經圈爆紅,甚至被簡稱為《國敗論》。當時很多政治人物、企業領導,甚至把它當作參考教科書。
但這股熱潮很快就被按下靜音。書中一直強調制度失靈如何導致國家崩壞,也批判掠奪性政治制度,這些內容後來與中國的現實高度疊合,甚至準確預言了幾年後的運作模式。
因此這本書後來在中國遭到下架與封殺,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了。中文版目前主要由台灣出版,《權力與進步》的繁體中文版更是全球唯一,因為作者堅持不讓內容被刪改。
更諷刺的是,這本書的命運,剛好驗證了書中提出的制度理論,當一個政體無法容納批判性思潮,它自然就會選擇封鎖、排除、遺忘。
所以我們今天重新談《國敗論》,不只是讀一本書,而是重新打開一場被迫中斷的對話,重新檢視它當初的預言,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真的。
一字一句重讀

- 三本書重新走了一遍
- 使用閱讀、聆聽與AI輔助
- 真正情緒只存在文字裡
- GPT輔助直到真正理解
- 這系列是感受後的轉譯
https://bookzone.cwgv.com.tw/book/BCB818
這三本書,其實我很早以前就看過了,也聽過有聲書,在 YouTube 上也看過很多人講解,甚至也用 AI 抓過重點與摘要,大師們的分析也聽了不少。
但這一次,為了這個系列,我決定重新來一次,一個字一個字地,再把這三本書全部走過一遍。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有時候是紙本,有時候是電子書,有時候是讓語音幫我唸出來,但不管用哪一種方法,每一章、每一節,我都重新讀過。
遇到看不懂或需要延伸的地方,我就用 AI 幫我補脈絡、補背景,這種混合式的閱讀,的確比以前更有大局觀。
但這三本書不是只靠摘要就能讀懂的書。它不僅僅是觀點的集合,它有語氣、有情緒、有強烈的語言動能,有時候平靜,有時候懷疑,有時候甚至是壓抑的憤怒。這些東西,AI 是讀不到的,書評也不會講,只有你一字一句走過,才真的聽得見。
有幾個章節,我在讀的時候眼眶是熱的,不是因為它煽情,而是因為我知道,那不是理論,那是一種對這個世界的深層焦慮。
我選擇用影片來講,就是希望你也能感受到那種悸動。
不只三本書

- 三本主書只是起點
- 超過百篇論文補足體系
- 另有教材與科技專書
- 他其實建立了思想宇宙
- 這次聚焦三書打好主線
https://economics.mit.edu/people/faculty/daron-acemoglu
這次講的這三本書:《國敗論》、《自由論》、《權力論》,雖然是戴倫·艾塞默魯最有名的三部作品,但實際上,這只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小角而已。
在這三本書背後,還有超過一百篇學術論文,從殖民制度的歷史分析,到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模型,再到民主如何崩潰、AI 如何強化威權體制,幾乎你想得到的重要制度議題,他都寫過。
另外還有兩本關鍵作品,早期那本《經濟起源的政治秩序》,完整地講述如何建立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架構;還有一本比較短的科技專書《重新設計人工智慧》,也正式切入了 AI 與制度治理的問題。
這些內容拼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個「艾塞默魯思想宇宙」。從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為什麼難以維持,一直到技術如何重塑社會,這條思想脈絡是完整而連貫的,而中間的空隙,就是用大量論文補起來的。
這次我們會聚焦在這三本書上,不是因為其他作品不重要,而是這三本已經足以讓我們展開一場深入、完整的對話。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們再來談談其他著作,但這一次,就先從這三本開始講起。
串起制度與未來

- 預計製作約五十支影片
- 從制度一路延伸到AI議題
- 時代動盪是當代的背景
- 制度與技術是同一脈絡
- 阿西教授最高的敬意
這個系列,我預計會做大約 50 支影片。對觀眾來說,可能像是在看一場很長的思辨紀錄片;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完整的思想鍛鍊,是我與阿西教授之間,一段很長的對話之路。
我們一開始會從《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出發,但我真正想講的,不是歷史、不是制度、也不是書裡的案例,而是它背後的邏輯架構,如何一路延伸到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
烏俄戰爭、中美角力、民主的退潮、科技的集中、AI 的崛起,這些都不是彼此無關的新聞,而是在同一個制度問題底下,不同的切面與徵兆。
對我來說,戴倫·艾塞默魯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他書寫得好、理論嚴謹,而是因為他給了我們一個框架,讓我們有機會理解這個動盪的時代,從制度講到歷史,講到國家與權力,再一路推進到 AI 與未來。
如果這個思路能被更多人理解,我相信我們對未來的準備,也會踏實許多。這就是我做這個系列的原因,也對阿西教授致上最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