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重新定義軟體未來 20241226,AI 正在重新定義軟體的未來!從 Nadella 專訪聊到顛覆性體驗,它能用自然語言完成跨系統任務,省去繁瑣操作,讓效率飛速提升。不只改變商業流程,AI 還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未來的軟體將不再是工具,而是智慧助手。

AI Agent 重新定義軟體未來 影片
微軟CEO專訪

- Nadella 接受 BG2專訪
- 內容聚焦AI軟體的影響
- AI Agent將改變工作與人力
- 傳統產業可能被新技術超車
- 整理AI相關段落深入探討
這次的內容來自 《BG2 with Bill Gurley & Brad Gerstner》 的專訪,訪談對象是微軟 CEO Satya Nadella。這場訪談涵蓋了很多重點,像是 Nadella 怎麼帶領微軟走出困境、Azure 怎麼崛起、微軟跟 OpenAI 的合作策略,還有他對未來科技發展的看法。
裡面有一段我特別感興趣,講的是 AI 怎麼重新定義未來的軟體產業。Nadella 提到,未來 AI 代理 (AI Agent) 的發展不只會改變軟體本身,還會影響到我們整個工作的流程、生產力的提升,甚至連人力資源的運用都會有很大的轉變。他說,未來的軟體應用程式可能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樣子,而是被模塊化、智慧化,成為 AI 的一部分,這樣的變化可能會讓很多舊產業被新技術直接顛覆。
我覺得這段話非常值得大家關注,因為它不只影響軟體產業,還有可能讓很多我們以為很穩定的行業出現「後來者超車」的情況。所以,我特別把這段挑出來,整理成一篇文章,專門討論 AI 如何影響未來的軟體產業。
完整的訪談連結我放在下面,想了解更多細節的話,可以直接點進去看完整內容。
傳統軟體 界面過時繁瑣

- 傳統軟體依賴複雜UI邏輯
- 每個按鈕背後是資料庫操作
- 用戶操作繁瑣浪費時間
- 業務的各類受軟體限制
- 軟體效率被操作方式拖累
https://technews.tw/2024/12/04/microsoft-ignite-2024/
我們每天在用的這些軟體,結構上其實都差不多。你應該也有發現,打開來就是一堆按鈕、一堆選單、一堆輸入框,所有操作都得在這些連接裡點來點去、移來移去。可是它們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資料庫,加上一層畫面,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UI。
像是客戶資料管理系統 CRM,或者財務軟體 ERP,這些其實都只是包裝成方便使用的數據管理工具而已。這些所謂的使用者介面,其實就是幫我們把資料庫的操作包裝成一個人能看懂的樣子,讓我們可以透過按鈕新增資料、查閱數據,或修改一些設定。
但問題來了,這些操作真的很耗時間。每次輸入個資料,都要進好幾層選單,麻煩得不得了。而且,即使有了這些功能,它也不一定能符合你的需求。很多時候,你需要的東西軟體沒寫到,你就只能自己慢慢找辦法處理。
更麻煩的是,不同的軟體有不同的介面和操作流程。像財務軟體,每一家的設計完全不一樣,所以你每次換一套,就得重新學一次怎麼用,花一大堆時間適應。而且這些軟體之間通常是不能連通的,CRM 系統、財務軟體、E-mail 系統各自獨立,無法協同運作,這就更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就是我們現在在工作中面臨的軟體困擾,繁瑣、低效,還要花大量時間學習和操作,真的讓人覺得吃力不討好。
AI Agent 顛覆體驗

- AI代理以自然語言執行任務
- 即時互動跨越應用限制
- 自動完成資料操作與更新
- 多系統整合提升效率
- 傳統UI逐漸被取代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4/11/06/aws-taiwaniacapital-ai-agents
我們來想像一下未來的情景,我們不需要再面對那些繁瑣的使用者介面,不用再點那些複雜的按鈕,也不用去學著適應一堆系統的流程。未來只要用我們平常說話的自然語言,就可以滿足需求了。
比方說,你可以對 AI Agent 說:「幫我新增一筆銷售紀錄」、「幫我報銷」、「下禮拜提醒我要跟進某個客戶。」AI 就會自動幫你把事情做好。AI 不僅能聽懂你的指令,還能直接和資料庫溝通。像我們平常要新增、查詢、修改資料,這些操作它都能完成,而且還可以跨系統操作。
舉個例子,你可以請 AI 從客戶管理系統中,抓出某位客戶的資料,然後自動幫你寫好一封郵件,把資料填進去後直接寄出。這樣一來,過去那些複雜的操作介面就變得不再重要了,因為你根本不需要去碰它,AI 代理就能幫你處理好所有事情。
這邊稍微補充一下,我實際看過微軟內部,日常作業就是這樣運作的。員工只要對 AI 說:「我要跟老闆請假。」AI 就會自動生成假條;如果說:「我要報銷差旅費。」AI 就會幫你跑整個報銷流程。它需要的資料會提示你,比如要上傳憑證,你只需要拍照傳上去就行。如果流程需要實體文件,AI 還會提醒你進公司後補交。
這樣的操作真的是顛覆性的體驗,當初聽到就覺得很厲害了,但實際看到後,真的讓人更驚訝。
商業軟體轉變到AI

商業軟體轉變到AI
- 商業軟體功能被模塊化
- 軟體逐漸轉化為AI技能
- 應用程式界面需求下降
- 資料庫後端技術自由化
- 軟體學習成本大幅降低
https://www.accucrazy.com/ai-agent/
現在的商業軟體,比如內文中提到的 Salesforce 或 Dynamics 365,還是以介面為主。如果你覺得不太有感,那就提台灣熟悉的例子,比如 SAP 或鼎新這類系統。
受過這些系統折磨的人,大概一聽到名字就皺起眉頭。沒錯,這些軟體的操作流程複雜到讓人抓狂,它們給了用戶一堆繁瑣的介面,讓你去操作裡面的功能,但同時也限制了功能的靈活性。
隨著 AI 的進化,這些軟體的存在方式會徹底改變。它們的功能將模塊化,變成 AI 可以直接使用的一部分,它們會成為 AI 的「工具箱」。
用 Excel 做例子,未來的 Excel 不會再是你熟悉的那個擁有一堆功能和函數的表格工具,它會變成一個 AI 的數據處理模組,專門為 AI 提供數據處理能力。
Word 也是一樣,不再只是我們用來寫文檔的工具,而是 AI 生成文字檔案的模組,Word 不過是最終的呈現方式。用戶不用再學習這些軟體的進階功能,甚至連操作細節都不需要懂,因為 AI 會根據你的需求,自動選擇最適合的功能來完成你的任務。
更厲害的是,這些模塊的後端技術會變得更靈活,開發者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的技術方案,不再受限於傳統應用的框架。未來的商業軟體,不再是繁瑣的操作介面,而是 AI 背後靈活,而且強大的模組工具。
因為 AI Agent 的能力,讓不同的資料庫、軟體,甚至不同的功能模組都可以被整合在一起。用戶只需要和 AI Agent 這個介面互動,就能完成所有任務。
工作方式 效率至上

- AI能即時分析提供建議
- 自動生成計劃和預測
- 能處理跨系統的工作流
- 實現數據與分析的自動化
- 簡單指令完成複雜任務
https://ikala.ai/zh-tw/blog/ai-trend/ai-agent-intro
有了 AI Agent 之後,整個工作流程會變得簡單,而且效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舉個例子,當你需要分析數據時,只要對 AI Agent 說:「幫我看一下上個月的業績,找出哪個產品賣得最好。」AI 就能立刻把數據分析好,提供一份清晰的報告和建議。甚至還可以要求,把賣得最好的產品逐月比對,看看每個月的變化趨勢。
AI 不只可以分析數據,還能幫你安排未來的業務計劃。能從歷史數據中生成銷售預測,排出生產日程,甚至計算銷售預估。更棒的是,AI 還能跨系統處理繁瑣的任務,比如整合合約,提醒你續約,或直接幫你安排好所有流程。
以往這些事情,可能需要好幾個助理,好幾天的時間來協助完成,但現在只要一句話AI 就能搞定,這種效率是顯而易見的提升。
而且,這不僅僅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其實在我自己的工作上就已經發生了。五年前剛開始經營 YouTube 時,三個人一起努力,才能一週生出一支影片。現在我一個人幾乎每天出片,甚至連短影音都能同步完成,這一切都來自於 AI 的協助。
目前這些變化可能還局限在某些領域,比如我們做自媒體的人,但未來 AI Agent 真正普及後,它的影響將會擴大到整個上班族,和整個生產力流程。到時候不管是哪個行業,工作的方式都將被徹底改變。
AI 未來必然選擇

- AI極大提升任務效率
- 減少用戶學習與操作負擔
- 決策變得更智慧更精準
- 軟體角色從工具變成助手
- 工作流進一步自動化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30542682484343002
總結來說,AI 的出現,特別是 AI Agent,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再被那些繁瑣的操作和重複的事務拖住後腿。
它幫助我們脫離那些機械化的工作,讓每個人都有私人助理,而且是隨時隨地,都有無數個助理在幫你服務。
這樣的技術,會讓懂得運用 AI 的人,效率大幅提升,甚至能讓決策變得更智慧,因為他們有更多數據可以依靠,判斷也會更有依據。
所以,軟體的角色正在從單純的工具,進化成智慧化的助手,或者說是 AI 的代理人。這樣的變化,能讓工作的流程真正自動化,不再需要我們去適應各種軟體和流程,而是工具去適應我們的需求。
AI 對社會的影響

- AI 可能只影響少數人
- 未來分化為懂和不懂 AI
- 科技進步加劇貧富差距
- 權力與進步-探討AI影響
- 國家為什麼失敗-政策
這裡不禁讓我想到之前,Daron Acemoglu 提到的一個觀點,他說 AI 只會影響 5% 的人。當時我還特地寫文章批評他,認為這說法有問題。
但現在想一想,或許他是對的。未來的世界,可能真的會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懂得運用 AI 代理人,並能將其效能發揮到最大化的人;另一種則是不了解 AI 技術的人,可能因此被甩在後頭。
其實,這種分化早就開始了。就像現在,懂得運用 Google 搜尋來學習、提升自己能力的人,往往能有不錯的收入。而那些跟不上這些工具的人,可能就會慢慢落後,甚至被社會邊緣化。這種情況也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
這又讓我想到 Acemoglu 的另一本書《權力與進步》,裡面探討了科技如何影響社會結構,這些問題似乎和他之前的《國家為什麼失敗》有不少連結。說到這裡,我最近正在讀這兩本書,等我把裡面的內容拆解透徹後,再來和大家好好聊聊這些議題。
今天就先聊到這裡,謝謝大家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