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馬斯克 為何還拚命工作 20250226,馬斯克擁有 2000 億美元,卻仍每天工作 12 小時,因為他認為確保人類未來比賺錢更重要。他深受《銀河便車指南》影響,堅信找到正確問題比答案更關鍵。他選擇太空探索、AI 安全與能源發展,讓人類走得更遠,自己定義使命,全力以赴。

世界首富馬斯克 為何還拚命工作 影片
馬斯克的訪談

- 馬斯克如何看待工作
- 不只賺錢而是推動科技
- 特斯拉與 SpaceX
- 地球的風險與未來
- 《銀河便車指南》影響
https://twitter.com/TuckerCarlson/status/1843375397024485778
如果你有 2000 億美元,你會怎麼過日子?是環遊世界、住豪宅、直接退休,還是像伊隆·馬斯克一樣,不但不享受人生,反而每天工作超過 12 小時,甚至週末也不休息?
馬斯克曾在訪談中說過:「如果有一個人能比我更好地做這些事,我會很樂意退休。但目前沒有。」這句話聽起來很自負,但他就是這麼說的,而且他確實是這樣做的。他的工作重心從來不是「賺更多的錢」,而是「確保人類有未來」。
如果沒有人推動科技發展、探索外太空,人類終究有一天會滅絕。2018 年,特斯拉遇到「生產地獄」,馬斯克選擇親自睡在工廠地板上,盯著生產線,解決所有問題。SpaceX 也是一樣,他曾說:「我們現在有機會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但這扇窗不會永遠開著。」
他認為地球的風險太多了,如果我們只待在地球,終究會走向終結。所以他的動機從來不是「賺更多錢」,而是:「如果我不做,沒有人會做。」
而這樣的信念,來自他年輕時讀過的一本書,《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銀河便車指南

- 這本書在講什麼?
- 人類與地球的無足輕重
- 終極答案「42」的象徵
- 我們可能沒問對問題
- 這不只是一本科幻小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0956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 20 年前,當時我在溫哥華買了一本英文版的《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這本書其實是 1979 年出版的,風格非常特別,既幽默又荒謬,甚至後來還被拍成了電影。
故事的設定非常瘋狂,地球某天突然被外星人炸毀了,理由是地球剛好擋住了,一條宇宙中的高速公路。主角在朋友的幫助下,搭上了一艘外星飛船,開始了一場完全荒誕的宇宙之旅。
在這個故事裡,「人類」一點都不重要,地球也只是個被炸掉的建築物,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小說裡最經典的橋段之一,就是超級電腦「深思」(Deep Thought)花了 750 萬年,算出了「生命、宇宙及一切的終極答案」。答案是:『42』。
這是一個極荒謬的設定,因為「42」沒有任何意義。這正是作者想表達的重點:『我們可能根本沒有問對問題』,真正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我們該問什麼問題?」
然而,這本書其實不是一本科幻小說,裡面探討的東西,跟科幻也沒有太大關係……這點我們等一下再來說。
找答案不恐慌

- 提出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 馬斯克如何解決問題
- Don’t Panic的哲學
- 創業就是一場災難
- 如何在混亂中找到解方
馬斯克曾多次提到,《銀河便車指南》是他最喜歡的書之一。他甚至在 SpaceX 送跑車上太空時,特別在車上印了書封面的標語:「Don’t Panic」。
- 找到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馬斯克從這本書學到:「提出正確的問題,比獲得答案更重要。」他不問:「為什麼沒有人做這件事?」而是:「怎麼樣才能做到?」
這就是為什麼他敢挑戰火星殖民、人工智慧、電動車,甚至金融(PayPal)。他不等答案,而是自己找問題、解決問題。
- 不要恐慌(Don’t Panic)
書裡的角色經常遇到荒謬災難,但書上的建議總是:「Don’t Panic。」這句話本來是個幽默的梗,卻成了馬斯克的創業哲學。
創業本來就是一場災難:火箭爆炸、工廠失控、公司瀕臨破產,每天都有新問題。但馬斯克的態度就是:「不要恐慌,問題總有解法。」
所以他的信念很簡單:自己找答案,不要恐慌。
是否誤解這本書

- 這本書的政治諷刺意涵
- 隱喻政府的荒謬與戰爭
- 馬斯克選擇解讀角度
- 探索精神vs.反戰意識
- 從書中取想要的部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itchhiker%27s_Guide_to_the_Galaxy
不過,這裡有個有趣的問題,馬斯克是不是稍微理解錯了這本書?
這本書出版於 1979 年,當時正值冷戰,全球的反戰運動正在興起。作者其實是諷刺政府的無能與荒謬,尤其是對軍事擴張,以及官僚體制的批判。
書中的外星人決定炸毀地球,理由只是為了建造一條公路。就是在諷刺政府無故發動戰爭、剝奪人民的財產與生命。把年輕人送上戰場,犧牲生命,卻只是為了虛假的口號。
馬斯克關注的不是政府的荒謬,而是這本書裡的「問對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這個概念。他選擇討論「探索精神」,而不是它的「反戰意識」或「左派意識」。
那麼,馬斯克是真的不懂這層含義嗎?其實應該不是。更可能的情況是,他挑出了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並用自己在乎的角度去解讀,這一點非常伊隆馬斯克。
銀河便車的哲學

- 宇宙沒有標準答案
- 意義來自人類創造
- 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
- 黑暗森林法則的類比
- 選擇創造意義或躺平
https://www.litcharts.com/lit/the-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themes
雖然這是一本搞笑的科幻小說,但它背後的哲學概念非常深遠。馬斯克從中吸收了一部分,書中還有更多值得探討的內容。
- 宇宙的意義來自於我們,而不是宇宙本身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終極答案是 42」,但這個答案毫無意義,因為問題根本沒有被正確提出。宇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意義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就像 AI 不會提供什麼了不起的意義,因為意義是人給的,不是來自某套演算法的計算結果。
- 人類在宇宙的渺小
小說裡的地球,只是外星人建設公路的障礙物,說炸就炸沒人會在意,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毫無意義。
就像小說《三體》 裡的「黑暗森林法則」,高等文明決定毀滅低等文明時,滅了你,與你無關。當你在生存遊戲裡處於弱勢,主導權根本不在自己手上。
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要不就認命,反正沒意義就躺平;要不就自己創造意義,讓人類走得更遠。
馬斯克選擇了第二條路,推動太空探索,讓人類有機會跨越地球的限制。
馬斯克人生哲學

- 確保人類未來願景
- 火星殖民與 AI 安全
- 能源問題與人口危機
- AI 必須尋求真相
- 他的財富只是手段
https://nextbigideaclub.com/magazine/beyond-hype-questioning-elon-musks-impact-society-podcast/44863
馬斯克說過:「人類文明需要進化到多行星物種,否則遲早會滅絕。」這不是科幻,而是機率問題。所以他的目標很明確:確保人類活得更久、更有未來。那要怎麼做呢?
火星殖民(SpaceX),讓人類不再受限於地球;確保 AI 安全(xAI, Neuralink),避免 AI 變成人類的威脅;可再生能源(Tesla),讓文明能夠長期維持下去;提高人口數量,他認為世界不是人太多,而是人太少,應該鼓勵生育。
馬斯克還特別強調,AI 必須尋求真相,而不是變成某種政治工具。這也是為什麼他創立 xAI,他不想讓 AI 變成某些勢力的話語機器。
「如果宇宙沒有給我們意義,那我們就自己創造意義。」
所以他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沒有人會替人類確保未來,他只能自己來做。這也是為什麼他這麼有錢,卻還拚命工作的原因。
亞瑟的人生意義

- 造物主根本不在乎
- 《Minecraft》伺服器
- 科技與哲學的價值
- 選擇改變世界的理由
- 使命是我們的選擇
https://philarchive.org/archive/TRIHHL-2
馬斯克選擇讓人類活得更久、更安全,但我對終極意義的理解不太一樣。
宇宙應該有造物主,但他早就不管我們了。
這就像開了一個全自動的《Minecraft》伺服器,設定好規則後,世界自己跑起來。生物演化、文明興衰、戰爭與和平,這些只是「程式執行的現象」,沒有任何目的或意義。
甚至神佛可能都是高等文明,以不同方式協助我們。而我們在未來也要做一樣的事,去幫助別的文明。
那我們還需要努力嗎?我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看不下去。』
看到弱肉強食、痛苦循環、生死折磨,我們就選擇去改變它,所以才要發展科技、接受教育、學習哲學、建立信仰。
讓自己變好,讓家人變好,讓社會變好,讓國家變好,讓世界變好,最後讓其他生命也變好。
這不是宇宙要我們做的,也不是神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回到最終的選擇

- 馬斯克的行動與執行
- 不等待外部答案
- 而是自己定義目標
- 科技與太空探索的意義
- 選擇創造自己的價值
https://parametric-architecture.com/elon-musks-ambitions-for-space-exploration/
回到馬斯克,他的選擇其實跟《銀河便車指南》的精神有點像,宇宙不會提供現成的答案,要自己去尋找問題、定義目標。
但不同的是,馬斯克是直接去「做」。他選擇科技、選擇太空探索,這是他認為能讓人類,未來變得更好的方式。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這樣能讓文明持續更久,不會因為地球上的某場災難而終結。
我們可以同意他的做法,也可以不認同,但關鍵是:他沒有等著宇宙告訴他「人類應該怎麼做」,而是自己定義了使命,並且全力執行。
那我們呢?我們的選擇是什麼?你可以選擇:「宇宙沒有意義,那就什麼都不做」。
你也可以選擇:「雖然沒有意義,但我要創造我的意義」,無論是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是改變身邊的世界,讓它比昨天更好。
真正的答案,只能來自於自己的行動。這就是馬斯克依然每天工作 12 小時,不選擇享樂,而投入到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目標」裡。
所以,最後的問題是:你會選擇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