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20250324,美國聯準會宣布放緩 QT,每月縮表規模降至 400 億美元,顯示 QT 進入尾聲。國債縮減至 50 億美元,MBS 維持 350 億美元不變。投資人如巴菲特選擇持現金觀望,預期市場回穩。雖為短期利多,但房市泡沫及通膨風險仍存。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影片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
聯準會的量化寬鬆跟量化緊縮
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問題大家好像都稍微了解
可是又好像不知道
好在這一次我做了一點研究
那麼就把我的研究和各位報告一下

啊對啦~今天是我的度假日
所以場景比較不太一樣
請各位多包涵
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每週一到每個禮拜五
我都會分享每天學到的點點滴滴
即使是在度假我一樣要分享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
聯準會的QE跟QT吧

聯準會利率決策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縮表降至400億
  • 國債降至50億
  • MBS維持350億
  • QT進入尾聲階段
  • 探討QE與QT概念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rates-bonds/view-fed-leaves-rates-alone-slow-pace-qt-april-2025-03-19

最近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 FOMC 會議上宣布了一項新的策略,那就是從四月份開始,將放緩 QT,也就是「縮表」的速度將會變慢。原本每個月縮減 950 億美元的規模,將降到 400 億美元。

其中降幅最大的部分是國債,將從原本每月 250 億美元大幅降到 50 億美元。而MBS(抵押擔保證券)的縮減規模則維持不變,依舊是每月 350 億美元。

這個政策等於宣告了量化緊縮 (QT) 的循環,已經準備進入尾聲。也就是說,縮表再下一步、甚至再下一步,可能就是 QT 正式結束的時刻。

說真的,我本來也沒有打算特別研究這些東西,但越講越覺得,這些細節好像從來沒有真的搞懂過。

所以這次,我就來分享一下,這幾天研究的內容,去了解到底什麼是「量化寬鬆 (QE)」、「量化緊縮 (QT)」,還有它們跟「國債」和「MBS」之間的關係。我們就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來做一個簡單的科普。

量化寬鬆QE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QE為印鈔救市
  • 購買國債與MBS
  • 帳面數字非實體鈔
  • 降低利率促進消費
  • 刺激股市房市回穩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q/quantitative-easing.asp

講到 QT 一定要先提 QE,因為 QT 就是 QE 的「反向操作」。

QE 的全名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本質上就是聯準會透過「印鈔票放水」來刺激市場。做法是,聯準會會在市場上大量購買美國國債 (U.S. Treasury Bonds) 和抵押擔保證券 (MBS),將大量資金投入市場,藉此壓低利率、提升市場流動性。

不過,聯準會執行 QE 時並沒有真的印鈔票,而是透過「電腦上的數字」來完成。

舉例來說,聯準會買入 1000 億美元的國債,這筆錢並不是實際的鈔票,而是直接在帳面上灌入「1000 億美元」的數字到銀行系統。國債則被收回、存放在聯準會的「倉庫」裡。這種手法雖然沒有印出實體鈔票,但本質上就是「變相印鈔」。

當聯準會大量買入國債後,市場上的國債供應減少,導致國債利率下降。國債利率一降,房貸、車貸、企業貸款等各種利率也會跟著下滑。

這讓企業和個人更容易借到錢,也同時刺激經濟活動。資金充裕也會帶動股市、房市價格上升,消費增長,信心也會回穩。

因此,QE 本質上是一種撒錢救市的手段,讓市場快速回溫。不過這些錢是「憑空創造」的,因此也常被批評為「印鈔票」。

QE的歷史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2008年首次QE
  • 2010年擴大購債
  • 2012年無上限QE
  • 2020年疫情再QE
  • 推高房價擴大貧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ntitative_easing

聯準會第一次啟動 QE ,是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期間。當時銀行擔心貸款違約風險,選擇縮手不借款,結果市場上的資金變得很緊,形成所謂的「流動性危機」。

第二次 QE 發生在 2010 年,當時歐債危機爆發,為了避免經濟再次衰退,聯準會加碼 QE,擴大購債規模,希望藉此穩定市場。

第三次 QE 是在 2012 年,這次聯準會宣布啟動「無上限 QE」,意思是他們會持續購買資產,直到經濟復甦為止。這次的 QE3 可以說是當時歷來最激進的一次。

第四次 QE 則是 2020 年 COVID-19 疫情期間。疫情讓全球經濟幾乎停擺,聯準會為了防止市場崩盤,宣布再度啟動「無上限 QE」,並且將利率降到接近 0%,確保市場上資金不會枯竭。

雖然 QE 在穩定市場上發揮了不少作用,但它也帶來了負面效果。由於市場上湧入太多資金,結果推高了房價、股價,讓擁有資產的富人獲利最多,財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像 2020 年的 QE4,就導致房價和股價飆升,投資人賺了不少,但對於沒有資產的人來說,生活成本變得更高,反而讓經濟壓力更大,財富差距也因此拉得更開。

量化緊縮QT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QT為回收資金
  • 債券到期不再買
  • 逐步縮表避免恐慌
  • QT放緩降至400億
  • 防止通膨預防風險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feds-says-will-slow-balance-sheet-runoff-process-2025-03-19

QT 的全名是「量化緊縮」,簡單說就是 QE 的反向操作,目的是把市場上多出來的錢收回去。

在 QE 的時候,聯準會會大量買進國債和 MBS(抵押擔保證券),等到這些資產到期的時候,政府或機構會把本金還回來。

QT 就是聯準會不再把這些到期的錢重新投入市場,而是讓它們「自然消失」。簡單來說,就是把之前放出去的錢,一點一點慢慢收回來。

而且聯準會通常不會主動賣債券,因為那樣很容易把市場嚇壞。QT 採取的是比較溫和的方式,就是讓債券到期後不再買回,減少市場波動,避免衝擊太大。

此外,QT 的速度也會視情況調整。像這次,聯準會原本每個月縮表 950 億美元,4 月開始降到 400 億美元,就是擔心資金收得太快,會讓市場受不了。這樣慢慢縮減規模,主要就是想降低市場震盪,避免出現意外狀況。

這次聯準會選擇放緩 QT,不只是因為經濟放緩,更是因為他們擔心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再度推升通膨。換句話說,這次放緩 QT 也是一種「先做準備」的動作,讓市場有多一點空間來應對接下來的變化。

QT的歷史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2017年首次QT
  • 2019年因貿易戰停
  • 2022年最大規模QT
  • 2022年每月950億
  • 2025年降至400億

https://rich01.com/fed-balance-sheet-0/

相比起 QE 的歷史,QT 其實沒那麼久,特別是近幾年才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動作。

2017 年聯準會啟動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 QT。那時候,美國經濟已經從 2008 年金融危機回穩,聯準會覺得市場上的資金太多,於是開始回收之前 QE 放出去的錢。

不過 2019 年 的時候,因為中美貿易戰導致市場信心不佳,擔心繼續收資金會出問題,所以 QT 只好中斷。

接下來到了 2022 年,聯準會再度啟動 QT,這次的規模不僅更大,還是史上最激進的一次。因為疫情期間大撒錢,導致通膨飆升,所以用「加速縮表」的方式,趕快把錢收回來。

2022 年 6 月,每月縮表 475 億美元(其中 300 億是國債,175 億是 MBS)

2022 年 9 月,QT 擴大到每月 950 億美元(其中 600 億是國債,350 億是 MBS)

2025 年 4 月,QT 放緩,縮表規模降到每月 400 億美元(其中 50 億是國債,350 億是 MBS)

這次的 QT,從 2022 年 6 月一路瘋狂緊縮,持續了超過一年多,終於在 2025 年 3 月 宣布放緩,從 4 月開始,QT 的力度就會明顯減弱。

簡單來說,美國聯準會的 QT 政策,等於是從「快速抽水」慢慢轉成「緩步降溫」,市場壓力也可能會稍微減輕。

國債與MBS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國債風險較低
  • MBS房市波動大
  • MBS部分有擔保
  • MBS緊縮壓抑房價上漲
  • 國債縮減幅度較大

https://www.ebc.com/zh/jinrong/8055.html

聯準會的 QE(量化寬鬆)跟 QT(量化緊縮),其實主要是針對兩種資產在操作,分別是美國國債和抵押擔保債券 (MBS)。

國債相對比較單純,就是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並由美國政府擔保。因為安全性高、流動性強、交易活躍,所以被視為「無風險資產」。

MBS 就是「抵押擔保債券」,這個就稍微複雜一點。MBS 是由銀行把一堆房貸打包起來,然後發行成債券,投資人買了 MBS 之後,就能獲得房貸戶所繳的利息,當作投資回報。

相比國債,MBS 的風險就比較高一點。因為它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像是房市景氣、房貸違約、甚至是提前還款,這些都可能讓 MBS 的回報變得不穩定。而且 MBS 的市場流動性也比較差,所以價格波動通常也比較大。

不過,很多 MBS 其實也有政府擔保,再加上房地產對國家經濟來說非常重要,所以美國政府通常也不會讓房地產市場崩盤太嚴重。

這次 4 月份聯準會決定降低國債的回收量,但對於 MBS 的縮表規模卻維持不變。這代表美國的房市景氣、房價還是偏高,所以持續透過 QT 來適度壓抑房市過熱的情況。

台灣央行的狀況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台灣央行較保守
  • 2008年連續降息
  • 2020年降息至1.125%
  • 2000億中小企資金
  • 溫和政策穩定市場

https://ynews.page.link/2dgA1

相較於美國聯準會,台灣央行的操作一向比較保守,並沒有像聯準會那樣採取大規模的 QE(量化寬鬆)或 QT(量化緊縮)策略。

不過,台灣央行在特定時期,還是有推出一些政策來應對市場狀況。

例如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期間,台灣央行就曾經連續七次降息,將重貼現率從 3.625% 一路降到 1.25%,同時也調降存款準備率,釋放更多市場資金,以穩定經濟。

到了 2020 年 3 月 COVID-19 疫情期間,台灣央行再度調降重貼現率,降到 1.125%。

同時還推出,了2000 億元的中小企業融資計畫,幫助受疫情衝擊的企業維持營運。此外也透過調降房貸利率,來增加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

雖然台灣央行沒有像聯準會那樣,搞出大規模的 QE 或 QT,但它還是會透過降息、調整準備率,或是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來確保台灣金融市場的穩定。

整體來說,台灣央行的作法比較溫和,也比較保守,強調「穩健」而不是大幅度干預。

減緩縮表的影響

美國聯準會 量化寬鬆緊縮 FED QE QT 20250324
  • 放緩QT屬市場利多
  • 投資人信心回穩
  • 巴菲特持現金觀望
  • 房市泡沫仍有風險
  • 美元仍具吸引力

https://www.macromicro.me/blog/quotes-the-fed-slowed-down-its-balance-sheet-reduction-again-and-interest-rate-cuts-became-more-cautious-due-to-tariffs

聯準會放緩 QT,短期來看對市場是個利多。

在持續縮表的情況下,很多大型資金原本選擇「持有現金」而不進場。因為等到停止縮表時,通常會是資產價格落底的時候,進場買股票或其他資產,往往能獲得較好的報酬。

例如,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人,目前就手握大量現金,等待合適的時機。這種「屯現金、等縮表結束再買資產」的策略,是許多長線投資人的常見做法。

此外 QT 放緩也代表,聯準會預期市場可能逐漸回穩,會進提升投資人的信心。當市場流動性不再大幅縮減,股市、房市等資產價格就比較有機會打底,避免持續下跌。

不過 QT 放緩也存在風險,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價格已經偏高,放緩 QT 可能會讓資產再度被炒熱。

再來,通膨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像是關稅戰、供應鏈問題等,都可能讓物價再度升溫,這也是投資人擔憂的重點。

另外,以往每當聯準會停止縮表,新興市場通常會迎來大量資金流入,帶動當地股市和匯率走強。

但這次情到目前為止,大資金似乎仍偏好持有美元或歐元,美元仍然具備強大的吸引力,讓市場選擇繼續觀望,看來市場對整體經濟的不確定性,依然抱持著戒心。

所以這次的縮表減緩
並不是市場上一致認同的行為
這在投資上面讓大家變得更困難了
各位要多小心啊
那今天到這邊~我們明天見~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