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美中貿易戰最新局勢 我如何調整投資策略與心態?這次台股大跌,我決定紀錄自己作為長期投資人的操作策略與心態變化,從資產配置、全球局勢、到美中貿易戰的本質,全面解析這場結構性重組背後的真正邏輯,分享我如何面對帳面虧損,並從中反思未來的投資方向與全球秩序轉變。

我如何調整投資策略與心態? 影片
這次的台股大跌
我決定趁這個機會來記錄一下
我身為長期投資人的操作策略
還有我自己的心態變化
從資產配置、全球局勢
到美中貿易戰的本質
我們都來解析一下這個
重構世界變化的真正邏輯
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每個一到每個禮拜五
我都會分享每天的點點滴滴
那今天我要來分享我自己
如何面對誇張的帳面虧損
並且反思一下未來的投資方式
以及全球可能會有的秩序轉變
大跌後的反思

- 準備技術內容但遇大跌
- 老婆反應讓我警覺轉題
- 這次決定完整記錄過程
- 投資與心態都想講清楚
- 所有想法是當下才清楚
原本我這幾天,有準備一些比較技術性的內容,像是在研究RAG的時候遇到的一些問題,還有YouTube SEO該怎麼優化,甚至也整理好了2025年AI發展趨勢報告的重點。
但今天台股早盤又來了一根大跌,算是有點出乎意料。中午吃飯的時候,我老婆突然冒出一句話,她說:「這次跌成這樣,我完全不緊張耶。」我聽到這句話當下也愣了一下,因為2020年疫情那次是緊張的,2022烏俄戰爭那次大跌也很緊張;但這次是真的完全不慌。
後來我仔細想想,對啊,我自己好像也沒什麼緊張感,雖然帳面數字在波動,但好像也就這樣。
所以我就想,既然這次大跌有在日更頻道,乾脆就記錄一下,自己怎麼處理投資、怎麼調整心態,還有怎麼看整個情勢的。之前那兩次大跌都沒留下記錄,這次我不想再錯過。
不過我也得坦白講一件事,這些看法跟想法,其實是到今天才真正想清楚的。如果我早一點就知道會跌成這樣,我早就空手了。
我的槓鈴策略

- 資金配置走極端風格
- 三大核心分成三層
- 穩健權值打底不槓桿
- 動能追漲掌握氣氛股
- 期貨短線快進快出
https://rich01.com/barbell-strategy-0/
我的整體資金配置基本上,就是所謂的「槓鈴策略」。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像華爾街的困難術語,其實它的核心概念很簡單,就是把資金分成:一邊是超穩健,一邊是高波動。
我自己後來把它再細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權值股、第二是動能股、第三是台指期。
大多數的錢,我會放在權值股,這部分就是台灣股市裡最核心的穩定部位。這部分是完全不開槓桿的,目的就是賺穩健的報酬,市場成長一定一定要參與。
第二層是動能股,這邊會去抓市場的熱點,哪邊大家在瘋,我就去追。基本上就是做情緒,哪邊在漲,我就往哪邊靠。
第三層是台指期,金額是最少的,但因為期貨的槓桿很高,所以曝險不小。這部分我會依照技術面跟籌碼面,做快進快出的波段。
這樣配置的好處是:行情好的時候三段一起賺,行情不好的時候我可以按風險順序撤退。這一次我也是這樣,期貨早早就收手,動能股也清了,現在正在扛的,是權值股的部位。
虧損但不慌張

- 權值回跌時選擇加碼
- 目前回吐幅度約兩成
- 沒開槓桿自然不會怕
- 人性抗拒越賠越買
- 停損點用來控制節奏
老實說這次大跌的過程中,在權值股部分是有加碼的。也就是說,當市場出現回跌,我反而是選擇加碼的那種人,結果從高點跌落到現在,大概已經差不多虧了20%。
但說實話目前還是不緊張,因為這些部位都是沒有開槓桿的。只要沒有槓桿,那帳面的損失就只是金額的浮動,不會影響到現金流,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節奏。
當然啦,很多人會說這時候應該越跌越買、一路攤平,但坦白說越賠越買,只會讓自己陷進去更深。所以我有設定一個控制點,現在已經虧到20%了,就會暫停繼續加碼,避免一路攤到谷底去。
目前策略就是現金先握著,等行情真的出現回穩訊號、有緩步上漲的感覺,再考慮重新進場。我無法預測最低點,能做的就是調整節奏、控制曝險,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活得久、不容易被清出場。
切成兩個世界

- 輿論擔心會引發戰爭
- 放任中國才是更危險
- 川普出手快刀斬亂麻
- 美中已進入系統對決
- 這是長期結構性重組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8658034
最近這幾天網路上有人在講:會不會美中之間真的要打起來?會不會關稅戰最後變成全面衝突?美國是不是會把中國逼上戰爭之路?
但我自己的看法其實是相反的,我反而覺得,如果繼續放任中國,才是真正危險的路。
中國現在的做法就像吸血鬼,一邊賺美國的貿易順差,一邊又把賺來的錢拿去買美債,然後美國每年還要付利息。這種模式也許短期看起來沒事,但十年、二十年後,美國的國力就會慢慢被抽乾,到時候雙方實力就會翻轉。
所以川普這次出手,其實是「快刀斬亂麻」,直接把整個世界劃成兩半。一邊是自由世界的貿易圈,另一邊是中國主導的封閉體系。
當然中國會想辦法突破,比如轉出口、洗產地、轉投資等等。所以美國才會對全世界出手,如果沒有全面調整進出口結構,中國總會找到破口。
所以這場仗不是短期的貿易爭執,而是一場長期的國際經濟結構重組,會從稅率打到供應鏈,從企業打到政局,重新調整貿易生態。
科技封鎖失效了

- 科技封鎖無法真正擋住
- 中國能繞路改標偷技術
- 灰色地帶讓封鎖破功
- 切陣營比擋零件有效
- 選在中國最弱時出手
https://www.newsweek.com/china-trump-trade-war-vow-2056652
這幾年美國一直在用科技戰,來限制中國的發展,像是限制AI晶片、限制EDA軟體、限制先進製程。
但坦白說,這些招數真的擋不住中國。中國要偷技術、要繞過封鎖其實是非常簡單的,走私、灰色通道、改標籤、掛名投資,能買的買、能騙的騙,什麼手法都用得出來。
所以科技封鎖只能拖延,沒辦法真正阻止中國的長期擴張。反而真正有用的,是川普這次的結構性大改變,與其封鎖一個技術,不如直接把「貿易陣營」劃開。
這次就是一刀把全球貿易體系切成兩半,美國這邊是自由貿易圈,中國那邊是獨立運作的封閉陣營。一旦陣營成形,那些灰色地帶自然會被擠壓掉,中間的國家也會被迫選邊站,不可能兩邊通吃。
這次的關鍵不是擋一個晶片、一個軟體,而是把整條供應鏈、整條路徑都重構。川普選在中國經濟轉弱、地方債炸開的時候出手,明顯就是看準了時間點,不是衝動下的決策。
中國真的轉弱

- 地方債爆炸嚴重超標
- 中央根本掌握不清楚
- 錢砸基建炒房沒效率
- 資金調度明顯出問題
- 軍演都撐不下去為止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63809
現在中國的整體情況,的確是過去二十年來最弱的時間點。地方債大爆炸,根據目前的公開資料,平均每一個中國人都扛了超過30萬台幣的地方債務。
更大的問題是,中央其實根本不知道實際債有多深。因為每個地方政府都會作帳、隱藏真相,層層上報上去之後,全部都變成漂亮的KPI。
更嚴重的是,這些債根本不是拿去做高報酬的投資,大多數都被砸在低效的基礎建設、炒房、甚至軍工建設上。有些根本被貪污,有些完全沒有效率。
中國這些年經濟表面看起來很強,但實際上很多是靠政府支出撐出來的假象。現在如果地方債開始連環爆,地方銀行跟農信社就會被一起拖下水,整個體系就像骨牌一樣倒。
川普選在這個時間點出手,絕對不是偶然,而是看到對手的體質已經轉弱,沒辦法有效調動資金來應戰。
像最近中國急著把存在美國的黃金撤回本土,又急著出脫500億美債,後面那7800億也會找機會繼續拋,這些都是中國資金緊張的證據。
理想與利益之戰

- 這不是股市情緒波動
- 美國靠信仰維持秩序
- 中國體制是靠利益堆疊
- 信念戰爭可以打很久
- 最後會撐到中國認輸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006508
這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股市漲跌、貿易報復這麼簡單。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場「理想與利益」的對抗。。
美國的高階領導層,並不是為了短期利益在拚命。股價跌三成、甚至跌到五成,他們也不會退場。因為真正支撐美國霸權的,不是股市漲跌,而是一種信仰。
他們相信,如果自由世界要繼續存在、要有穩定的未來,就一定要有人出來維持這個秩序。所以這場戰爭,是一場由「理想」所驅動的戰爭。
反觀中國,這個政權是靠利益堆疊起來的,是靠權力分配與金錢利益去鞏固的體系。所以只要經濟撐不住、出口下滑、失業上升,政權的穩定性就會開始出問題。
理想可以撐很久,尤其是美國現在家底厚,科技、軍事、金融的結構優勢都還在。反過來說,利益只要開始失血、後繼又無力,那整個系統就會開始崩塌。
這是一場信念之戰,而信念強的那一方,會撐到最後。更關鍵的是,這個信念強的那一方,剛好還是資源最多、底牌最多的那一方。
中國認輸才會停

- 戰爭不會因喊話停止
- 結束條件是中國讓步
- 經濟圍牆會越築越高
- 重點不是時間是方向
- 普通人應該調整結構
這場全面性的貿易戰,不會因為市場的恐慌、媒體的輿論,或政客的喊話就結束。它真正的終點只有一個:就是中國認輸。
而所謂的「認輸」,不是開個記者會說要和平,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不再爭霸:不擴軍、不挑戰美元、不對抗美國,願意回到全球秩序中,當一個守規矩的小老弟。
甚至美國也可能要求中國,處理國內真正的問題,比如縮減軍工、專注民生、放棄地緣政治擴張。如果這些都沒有發生,這場仗就不會停,反而只會繼續升溫。
這場戰爭何時結束,沒有人說得準,也許明天,也許三年後。但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方向。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務實的做法,就是認清這是一場全球秩序的重組戰,並且主動去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工作佈局與資產風險。
我們沒辦法決定這場戰爭怎麼打,但可以決定自己怎麼站穩,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結構,但可以改變自己面對它的方式。
在此希望各位都能夠
平安的度過這一次的風波
我是亞瑟我們明天見~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