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穩定,有些國家卻貧困動盪?這本書認為,關鍵不在氣候、文化或領導人的無知,而是制度。從美墨邊境的對照出發,作者用一連串案例說明制度如何塑造國運,是誰掌控制度,比制度長怎樣還重要。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影片

這一集我們來到了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0-1 序言
這本書在探討的是
為什麼有些國家會富裕穩定
有些國家卻貧困動盪
這本書認為說
他的關鍵不在於氣候不在於文化
也不在於領導人的無知
而是制度

他從美墨邊境的對照出發
作者用一連串的案例
去說明制度去如何塑造國運
是誰掌控了制度
比制度長什麼樣還重要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這一集是包括在
戴倫·戴倫艾塞默魯的讀書計畫裡面
我們打算用三本書
五十集來談一個思想的行動
而這一個應該算是
前言中的後一集
也是正式版的第一集

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每週一到每個禮拜五
我都會日更這個頻道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這個思想行動
請務必按下你的追蹤

這本書在問什麼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國家貧窮不是偶然
  • 不是氣候也非種族
  • 制度才是決定力量
  • 從美墨邊境開場
  • 書名就是核心提問

https://www.nytimes.com/2018/02/05/travel/nogales-arizona-mexico-border.html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墨西哥和美國亞利桑那州明明就在隔壁,可是一邊貧窮動盪,另一邊卻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這不是運氣,也不是氣候的問題,更不是文化或種族差異,而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制度根本不一樣。這就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想解釋的核心問題。

作者戴倫·艾塞默魯跟羅賓森一開場就舉了一個超具體的例子:美墨邊境的城市「諾加雷斯」,一邊屬於墨西哥,一邊屬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同樣的地理位置、同樣的氣候環境,但人民的生活水準、公共建設、收入與安全感卻差距懸殊。

這不是偶然,也不是什麼文化問題,而是制度造成的差別。制度怎麼安排選舉?怎麼保護財產?怎麼限制權力?這些才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

所以這本書不是在談誰的經濟政策比較好,也不是在討論什麼技術創新,而是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誰掌握了制度的設計權?而這個制度,是怎麼排除某些人、又讓某些人掌控整個國家?」

書名不是修辭,而是一個直球提問,而序言,就是他們提出的第一個假設:制度,才是造成成功或失敗的根源。

反駁地理決定論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沙漠貧窮說不通
  • 自然條件非主因
  • 戴蒙德主張失準
  • 非洲內部差異大
  • 命運逆轉揭開真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s,_Germs,_and_Steel

很多人會說,國家貧窮是因為地理環境不好,像是在沙漠裡沒水沒資源,或是太熱太濕,不適合農業與工業發展。這種說法叫做「地理決定論」。

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砲、病菌與鋼鐵》,就是最有名的版本。他說歐洲比較強大,是因為早期能馴化的動物多、氣候穩定、東西向大陸軸線利於技術傳播。

這些觀點或許能解釋人類早期為什麼在歐亞大陸發展比較快,但沒辦法說明今天的制度差異。

比如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兩個國家都位在東非之角,氣候乾旱、自然資源條件差不多,也都曾歷經長期的戰亂與殖民影響。但今天的衣索比亞,雖然還有很多問題,卻在基礎建設、外資投資、經濟成長等方面展現出穩定的進步;反觀索馬利亞,至今仍陷入軍閥統治與制度崩解,沒有有效政府,沒有穩定經濟。

地理不能解釋這種差異,真正的關鍵還是制度不同。

作者提到「命運逆轉」的概念也很有力:歷史上越富裕、文明越發達的地方,今天反而發展落後,像拉丁美洲原本是印加與阿茲特克的高度文明地區,卻在殖民統治與制度轉變之後被鎖進貧困循環。

這些都在說明一件事:地理因素或許是一開始的條件,但真正主導長期命運的,不是地形,而是制度。

反駁文化決定論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文化無法解釋貧富
  • 南北韓文化一致
  • 東西德命運分歧
  • 穆斯林也能現代化
  • 制度才是核心差異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19/10/18/how-the-attitudes-of-west-and-east-germans-compare-30-years-after-fall-of-berlin-wall

有些人會說,經濟差距是文化造成的。像是某些文化比較勤奮、某些民族比較懶散,或者有些宗教鼓勵儉樸創新、有些信仰壓抑科技與進步。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事實根本不支持這種文化決定論。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南韓與北韓,兩邊講一樣的語言、有一樣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也差不多,但制度不一樣,命運就完全不同。南韓走向民主自由,北韓變成極權獨裁,經濟發展天差地遠,根本不能怪到文化頭上。

再來是以前的東德與西德,都是德國人,文化、語言、教育背景幾乎完全相同,但一邊經濟起飛,一邊陷入停滯,制度差異再次展現出決定性的影響。

還有人會說,伊斯蘭文化比較落後、不適合現代化。但你看土耳其、馬來西亞、印尼這些穆斯林國家,都有各自的現代化進程與經濟成長,根本不是宗教或文化的問題。

真正的關鍵在於制度怎麼設計,權力怎麼分配,有沒有開放的創新空間與公平機會。

文化當然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但它不能解釋一個國家是否能成功。把一切問題都丟給文化,就會讓我們忽略掉真正應該改革的制度結構,甚至還會合理化不平等與失敗,把它說成是民族本身的問題。

反駁無知理論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菁英不是不懂
  • 壞制度有誘因
  • 改革可能失權力
  • 知識無法解決掠奪
  • 真正問題是誰掌權

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375571468152966660/pdf/527080PUB0lead101Official0Use0Only1.pdf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國家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領導人太無知。他們不懂經濟、搞不清楚政策該怎麼設計,甚至只是運氣不好。如果說能夠找到正確的顧問、能夠念一點經濟學,也許就能讓國家走向正軌。

這種說法,就是所謂的「無知理論」。但阿西教授直接說:這個根本就不是重點。

因為很多時候,掌權者不是不懂,而是他們選擇不去做。他們知道開放市場、鼓勵創新、保障財產會讓經濟成長,但也知道這樣子會削弱他們的權力結構,甚至會引來政治上面的挑戰。制度呢?如果某一些特定的制度能夠讓特定的精英持續獲利,能夠讓少數人壟斷資源,那他們為什麼要改?

在大多數時候,他們也都知道什麼對國家好啊。但是對國家好,就不代表對他們的權力好,所以他們選擇不去做那些對國家好的事。

在獨裁者的觀念裡,只要能夠維持政權穩定,經濟跟民生可以退而求其次。因為國家亂了之後,他們可能會覺得,反而對整體更不好。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反共的 YouTuber 都會說,習近平只是「習包子」,國小畢業、智商很低、不懂治國。但你想想看——如果他真的這麼笨,怎麼可能從最底層一路爬到權力的最高位?

所以問題不是他懂不懂讓中國更好,也不是他不懂人民想要什麼,而是對他來說,穩固的權力、持續的統治,才是他的第一順位。

如果你只認為知識就能解決一切,那你就會忽略一件事:掠奪性的制度,其實是某一些人刻意保留下來的設計。他們不是做錯了,他們是「故意不想讓它做對」。

這個,就是這本書最關鍵的觀察之一。

制度才是核心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政治制度設計經濟
  • 包容制度鼓勵創新
  • 掠奪制度只圖私利
  • 掌權者才有制定權
  • 制度排除誰才是重點

https://vocus.cc/article/67bafe86fd897800011de6df

那如果不是地理、不是文化,也不是無知,那一個國家到底是怎麼走向成功或失敗的?這本書給出一個很直接的答案:關鍵就是制度。

而且更具體一點,是「政治制度」怎麼設計,才會影響到經濟制度怎麼運作。

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包容性的,有公平的選舉、制衡的權力、人民能參與決策,那它的經濟制度通常也會比較開放。企業可以競爭,人民可以創新,有能力的人有機會往上走。

但如果政治制度是掠奪性的,那經濟制度也會跟著變壞。政策會被特定權貴控制,經濟只為少數人服務,創新和公平會被排擠。

制度不是中立的,它是權力的一部分——誰掌握制度,誰就掌握資源的分配權。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制度。真正能左右制度的人,就是那些本來就握有權力的人。

所以我們要問的,不只是「制度設計得好不好」,而是「誰有資格寫制度,又是誰被排除在外」。如果一套制度讓少數人永遠壟斷發言權,那就算政策設計再漂亮,對大多數人也沒有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阿西教授一直強調:制度的關鍵不在紙上,而在背後的權力。制度不是空殼,它是權力的延伸。

制度歷史延續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制度有延續特性
  • 壞制度容易複製
  • 殖民遺產留陰影
  • 包容制度代代傳
  • 制度改變極其困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rocities_in_the_Congo_Free_State

有些人會以為制度只是一代人的選擇,想改就能改。但阿西教授在書裡提出另一個關鍵觀察:制度是會延續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制度,它們都會被一代又一代複製下去,變成某種社會慣性。

像剛果在殖民時期,就是一個高度掠奪的體制。殖民者為了提煉橡膠、金礦,把整個地方當成資源工廠在用。這樣的制度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獨立後被軍閥和強人延續下來。壞制度的特色就是,它會讓掌權者有動機「繼續掠奪」,讓整個體系難以翻轉。

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一個國家早期就建立了包容性的政治制度,那這種制度也比較容易延續。像英國的光榮革命,讓議會掌握財政權,王室沒辦法亂用錢,這種制度傳承下來,成為後來工業革命與現代民主的基礎。

制度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它會和歷史事件、政治安排、既得利益糾纏在一起,慢慢長成一棵難以移動的大樹。這也是為什麼制度改革這麼難,因為你不是只是在改條文,而是要碰觸到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

制度會自我延續,而壞制度特別容易複製。如果沒有人能打破這個循環,國家就會一直困在失敗裡面。

而且那個失敗的國家與人民,還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

掠奪也能成長?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掠奪制度偶爾有效
  • 蘇聯曾超越歐美國
  • 中國模式快速崛起
  • 創新威脅統治穩定
  • 成長不能只看短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the_Soviet_Union

聽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問:掠奪性的制度真的那麼糟嗎?歷史上好像有些國家,用很威權的方式,也曾經出現過快速的經濟成長。這個問題阿西教授也有回應,他的回答是:掠奪制度「有時候」也能帶來成長,但那是短期的、不可持續的。

蘇聯在1950和1960年代,靠著國家全面動員資源、強制推動工業計畫,一度在科技和教育上超越歐美國家。但為什麼後來撐不下去?因為它缺乏制度上的包容性,人民沒有參與權,創新也沒有自由的空間,只靠命令與配給,最後一定會卡住。

現代的例子就是中國。過去二三十年,靠著土地開發、國企擴張、基礎建設和出口政策,創造了世界少見的高速成長。但最近幾年,創新停滯、民營企業退場、資本外逃、青年失業上升。

不是中國不能創新,而是不允許創新違背權力架構,只要創新會動搖現有秩序,就會被限制、被打壓,例如:阿里巴巴、滴滴出行、騰訊、新東方。

掠奪性制度的問題,不是不能成長,而是它更在乎的是統治權的穩定,而不是社會能不能持續有活力。

專制制度只要一旦碰到創新、碰到人民要參與、碰到自由要重新分配,掌權的人就會開始出手限制跟緊縮,因為這樣會打破他們原本的控制權。

制度,才是經濟與國家成長,能不能持續的起點。

本書的真正野心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 不只經濟學的書
  • 制度才是研究對象
  • 權力才是分析核心
  • 主流理論全面挑戰
  • 歷史視野推進未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y_Nations_Fail

我們一開始說這本書是在問「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但阿西教授和羅賓森真正要處理的,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他們其實是在挑戰整個主流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告訴我們,如果你只關心數據、成長率、政策效果,那你永遠都只會看到表面,而忽略真正讓一個社會能不能成功的深層結構——那就是權力。

這本書要研究的,不只是制度怎麼設計,更是制度是誰設計的、為了誰設計的,又是怎麼排除別人參與設計。你要解釋一個國家的命運,不是從它的政策錯在哪裡開始,而是要先問,這些政策為什麼會這樣被制定?背後誰有權、誰沒權?誰被排除在制度之外?這些才是真正該看的問題。

從序言開始,阿西教授就已經開宗明義,把矛頭指向那些「看起來中立、實際上不碰權力」的理論,像是文化決定論、地理決定論、無知理論,通通都不足以解釋這個世界的不平等。

所以這本書不是單純在講「為什麼有些國家發展不好」,它真正要處理的,是我們該怎麼重新理解制度、理解權力、理解歷史,以及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這是一本非常有野心的書,而這個野心,不是要改變政策,而是要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制度之外的勇氣

0-1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序言

制度不是萬能解答
制度也可能會倒退
守住制度靠的是人
需要有人願意犧牲
騎士精神才能續命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8673483

講到這裡,我還是想提出我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制度當然很重要,阿西教授講的我也完全支持。但是制度,它也會退化、也會崩壞。有些國家曾經有過很好的制度,但後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真正的關鍵在於:有沒有騎士的犧牲。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天時地利人和,也不缺技術、資源,或改變的機會。而真正稀缺的,是那些願意站出來的人,願意犧牲、願意衝撞、願意去挑戰那個不平衡秩序的騎士。

好的制度是不會自己存活的,它需要有人去守候。而那些人,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騎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