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不要再用訓練AI的方法養人了 20241115,萬維鋼老師希望在AI時代,能夠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提供如何培養新的人才?如何塑造有自主性人才的方向,說實話在讀這一章時,忍不住就笑出來,這些AI時代的挑戰,說出來和過去幾十年來,所面對的問題其實都差不多,來吧~讓我慢慢道來~

教育 不要再用訓練AI的方法養人了 影片
嗨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今天要來談教育不要再用訓練AI的方式養人了
一看到這麼詭異的抬頭
那就知道又回到了講書的章節中
那先不管主題
先來看我自己
各位可以發現我今天戴了一個奇怪的護目鏡
沒錯
因為昨天晚上去動了雷射手術
今天下午回診
順便陪我岳母去看白內障開刀的問題
晚上繼續來錄這一次的內容
即使我昨天開刀
即使岳母今天打算要開刀
但也不能阻擋我們往前進
也不能阻擋我對於知識的渴求
那這個就是我的動力
這件事情我們留到最後來前後呼應
好 開始
AI時代教育變革

- AI時代重新思考教育
- 傳統教育局限與問題
- 創新人才的本質
- 塑造主性創造力人才
今天來聊聊萬維鋼老師的《拐點》,進到第三章第二節。從第三章開始,作者探討了AI如何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與發展,而這一節剛好聚焦在教育。
這一節的標題非常引人注目,叫做「不要再用訓練AI的方法養人了」。作者希望在AI時代,能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並指出傳統教育的局限。他還提供了如何培養創新人才,以及塑造具有自主性人才的方向。
但說實話,我在讀這一章的時候忍不住笑出來。因為這些AI時代的挑戰,說穿了和過去幾十年教育界面對的問題其實差不多。30年前有了圖書館,20年前有了網路學校,10年前有了資料庫,這些技術帶來的衝擊都很相似。
然而,以台灣為例,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幾乎沒有改變。台灣的教育,本質上是為了訓練或篩選出優質勞工,而不是創新人才。
坦白說,當創新人才按照這樣的教育方式成長,結局往往會很慘。帶著這樣的背景,我們接下來一起看看萬維鋼老師是如何剖析教育問題的。
傳統教育模式

- 傳統上學生被動學習
- 類似AI基礎『監督學習』
- 劃範圍、標答案、測結果
- 先進AI採『自監督學習』
- 自行發現規律與進步
這章中先談到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傳統教育中,學生屬於被動學習的角色,而這種模式其實非常像AI在最早期,進行基礎訓練時的「監督學習」。
就是由科技人員先畫好學習範圍,提供標準答案,然後讓AI學習並通過測試。這種方式就像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重視標準化和結果的測試。
但這樣做出來的AI能力非常有限。先進的AI技術開始採用「自監督學習」的系統。這種模式讓AI能夠根據已學會的知識,自行發現新的規律,然後不斷延伸與進步。
同樣地概念,放到人才教育也是適用的。如果教育一直停留在填鴨式的監督學習階段,只會教出最缺乏創造力的人才。如果希望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法的人,那麼教育必須賦予學生「自監督學習」的能力。
這一章節強調自監督學習的重要性,而我個人認為,特別是在華人社會,教育似乎更傾向於篩選出穩定、優質的「勞工型人才」,以供企業使用。這是當前教育的一個巨大弊病,創新人才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反而無法脫穎而出。
傳統教育三大弊端

- 表現由外部標準決定
- 缺乏內在驅動力
- 高度重視錯誤
- 影響創新能力
- 封閉不關心新事物
接下來,這一章談到了傳統教育的三大弊端,點出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模式裡的問題。
第一個弊端,是學生的表現完全依賴外部的標準來決定。好壞是由考試成績來定義的,而不是來自內在的驅動力。因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外部期望,而不是內心的成就感,這情況會讓學生缺乏動力。
第二個弊端,是過於重視錯誤。傳統教育總希望我們不要犯錯,考試、評分都在強調錯誤的修正。這樣的環境其實壓制了創新的能力,因為害怕犯錯的人,通常也不敢去嘗試新的東西。
第三個弊端,是過於封閉,只學習既有的知識,對新的事物漠不關心。這樣的教育讓人困惑:到底應該專注於學校規定的書,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知識?整個求學生涯我都在這兩者之間拉扯。
後來選擇兩邊都讀,既讀學校的書,也讀自己的書。雖然我的功課並沒有特別好,但至少保留了一些自由的想像力。
死板認份不反抗,這不正是傳統教育希望篩選出來的人才嗎?但這也帶來一個新問題:到底應該如何平衡功課與自己的興趣?這真的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
創新人才特徵

- 自我認可不依賴外部
- 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 專注發揮優勢
- 不執著不擅長的領域
- 追逐新事物捕捉機會
相對於傳統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這一章還談到了創新人才的特徵。非常有意思的是,創新人才的特徵剛好和那些「死讀書」的人完全相反。
首先,創新人才能夠自己認可自己。他們不需要外界的評價來肯定自己,因為他們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其次,創新人才會專注於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他們不會執著於不擅長的領域,甚至會刻意避開自己的短板。
第三,創新人才非常熱衷於追逐新事物。他們樂於嘗試新的挑戰,抓住每一個機會讓自己發光發亮。
小時候社會的標準就是追求「三師」:會計師、醫師、律師,後來又加了一個工程師,這四師都強調高抗壓性和執行能力,要求我們能做不喜歡的事情,還得把它做好。
畢業後我發現,當年那些死讀書的「書呆子」,過得似乎並不如意。反而是那些願意接觸其他事物、有額外興趣和專長的人,他們的生活似乎更快樂、更多元,平均起來也更富裕。
創新與教育

- 積極情緒
- 高動機強度
- 自主性教育
- 減少控制孩子
- 萬老師財務自由
接下來當然進到這一章
叫做創新還有教育的部分
坦白說這兩段我都非常不喜歡
覺得非常八股 覺得非常左派
那我們還是提一下
例如說他說在教育的時候
我們要給孩子積極的情緒
問題是孩子什麼都不知道
哪來的積極情緒
再來是要給孩子高機動的強度
要讓他有很認真學習的動力
但是孩子哪懂啊
孩子如果打電動才打得好呢
那在教育方式該怎麼處理呢
那就是要自主性的學習
讓孩子自主性 自發性的學東西
坦白說我還是那句話
孩子只會自發性的玩樂而已
而且他還鼓勵家長要減少控制孩子
如果不控制孩子 那孩子怎麼會讀書呢
好啦 所以我覺得 萬維鋼老師提供的這四個建議
都非常的左派 也非常的樂觀
我並不是說 萬維鋼老師做的是錯的
我覺得有個前提是因為萬老師他的財富是自由的
萬維鋼老師他不但讓自己脫離了原生環境
而且還到了美國去安身立命
而且在美國也混得非常的好
甚至還可以賺很多的錢
所以他已經自由了
很有可能他也可以提供他孩子財務自由的人生
這個時候他的孩子就不用去在乎那些成績啊
功課啊 升遷啊 文憑啊
因為甚至是在美國其實還是很在乎文憑的
但我不說他錯
因為今天如果換作是我的孩子
我的想法也應該是這樣子的
如果孩子積極的在打電動
如果孩子高強度的在玩樂
如果孩子的主動學習是在畫畫
或是在奔跑 或是在爬山
那麼我也會去減少控制孩子
不讓學業去壓著他們
因為透過了我這一代
犧牲我自己的娛樂 犧牲我自己的夢想
我已經可以讓我孩子有最基本的財務自由
既然他已經有最基本的財務自由了
那他就有權利可以追尋
這些非常左派的非常理想的東西
但是我不行
我在成長過程當中沒有人告訴我
追尋這些很理想的東西
很多時候會傷到我的本業
如果當時我把會計師走好了
說不定我做得更好不是嗎
沒膽進投資圈

- 亞瑟大學畢業後
- 曾面試外資投顧
- 大師的人生建議
- 通知錄取婉拒前往
- 會計還是回到投機
故事的最後我脫稿演出講一件事情
在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
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外商分析公司
到現在還是非常有名
極有名的外國人在台灣做投資
我去那邊面試
然後從最底面試到最高
那位老闆
他中文沒有這麼差
那位外國老闆最後面試我的時候跟我說
他很喜歡我 他覺得我很棒
很適合走這一行
但是他提醒了我
我一旦離開了會計這條路
而走向投信分析師創投這個角色的時候
我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的人生會因此而大大轉變
可是台灣人我們過去
20多年來的努力跟培養
都是把我們栽培成一個完整的會計師
而不是變成一個很活的投資創投的銀行家
所以那個時候他再三提醒我
我可以有安穩的環境
也可以有刺激起伏很大的環境
這可以讓我自己選擇
但是如果我一旦選了刺激的環境之後
我就再也回不去會計這條路了
而會計也好或銀行也好
他們也再也不會收我了
所以要我在選擇投資公司的時候
要仔細想清楚 人生會完全不一樣
現在想起來我非常感謝他
雖然很多人都說他是反指標
把他罵得亂七八糟
可是20幾年前他給我這些忠告
我就是感激的點滴在心頭
可是很可惜
那時候我沒有選擇比較創新比較活力的生活
我還是選擇了去走會計這條路
結論就是走得非常失敗 非常痛苦
不能說失敗 其實我混得還不錯
但是我走得非常痛苦
最後我還是出來當個小生意人
最後還是一樣在繼續玩股票
走到最後還是回到了創新人應該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在讀這一段創新跟教育的時候特別有感觸
其實這段不是只對AI
其實我覺得這30年來
我們任何一個時候
我們都面對著一模一樣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有時候要看自己的抉擇
即使是我回到30年前的我
我也很難給我自己一個正確的答案
今天就到這 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