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給兒女的10項忠告 是假的!20250103,網路上流傳的「巴菲特給兒女的10項忠告」其實多為虛構。我們發現這些內容有的完全不符合事實,如「先買房」,也有部分契合他的哲學,如「培養閱讀習慣」。巴菲特的真正哲學強調理性思考、長期價值、獨立判斷與知識累積,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巴菲特 給兒女的10項忠告 是假的!影片
巴菲特忠告解析

- 網路流傳忠告多不實
- 與巴菲特哲學差異大
- 核對真實性並分析
- 挑出符合的部分解讀
- 探討投資與人生理念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040/6986689
今天來聊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就是「巴菲特給女兒的忠告」是假的!這則貼文你一定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已經被轉發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不過,很多時候這些迷人的金句其實都不太正確。
雖然這類「忠告」通常會跟成功人士的生活哲學有點關聯,但這次完全不同。這十條「忠告」幾乎都不是巴爺爺說的,所以藉這個機會,一條條解析這些「忠告」的問題,也聊聊真正的巴菲特哲學。
如果你真的想理解巴菲特,千萬不要完全相信這些所謂的忠告,因為裡面有對的,也有錯得很離譜的。我們就一起來拆解看看吧!
先買房的謬誤

- 28歲才買第一棟房
- 結婚多年妻子要求購房
- 投資優先,房產非首選
- 購房金額占資產10%
- 股票多於房地產價值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03469
第一條提到:「要先買房子,如果真的需要買車,買便宜一點的,能代步就行。」坦白說,這一點就錯得很嚴重。
巴菲特其實是在28歲才買房,那是1958年的事。他出生於一個不錯的家庭,但並沒有在年輕時優先買房,而是在結婚多年後,在妻子的要求下才買了第一棟房子。當時,他的頭期款佔了淨資產的10%。
用台灣的標準來看,假設你買一間3000萬的公寓,頭期款約600萬。巴菲特則是在累積了相當於6000萬資產後,才花這筆錢購房。買了這棟房子之後,他就一直住在那裡,這也顯示他更相信股票投資的價值。
至於文章提到的「買車普通的就好」,也不符合事實。巴菲特是凱迪拉克的愛好者,買的幾台車也都是凱迪拉克。雖然是豪車中相對平價的款式,但絕對不算便宜,類似於賓士或BMW的水準。
車子不是便宜的

- 巴菲特愛開凱迪拉克
- 凱迪拉克屬豪車中平價
- 買車注重性價比與品質
- 非簡單的「代步工具」
- 以實用合理價格為主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03103
第二條「長期要用的東西,要買高價的」倒是符合巴菲特的理念。
這一條根本就是打臉第一條,長期要用的車子並沒有買便宜的,也並沒有有買代步就好的車子。
巴菲特在1958年買的房子,對當時的他來說已經不算昂貴,但放在標準中仍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他的愛車凱迪拉克也是如此,雖然價格不算頂級,但品質優秀,
不過,巴菲特並不盲目追求高價,而是強調價值。他會選擇合理價格的高品質物品,像車子和房子這些長期使用的東西,都是「值得的投資」。他不會買天價豪宅或超跑,但他的選擇始終是價格合理但品質優秀的物品。
合作與親友關係

- 巴菲特與親友合作創業
- 第一公司投資來自親戚
- 早年經營彈珠台朋友合作
- 1959年認識查理‧芒格
- 合作關鍵在信任契合
第三條忠告「不要和親戚朋友共事」,這條就更離譜了,和巴菲特的經歷完全相反。
巴菲特在1956年成立巴菲特合夥公司時,主要投資者正是他的親戚,包括姐姐、姐夫、姑姑,還有一些親密的朋友。他僅投入100美元,靠親友的資金起步。回到更早,他的第一次「創業」經營彈珠台遊戲,也是和朋友合作的。
再看他的事業夥伴查理‧芒格,兩人在1959年認識後成為摯友,並攜手建立了波克夏經營直到現在。
所以,從早期發跡到後期巔峰,巴菲特幾乎都與親戚朋友合作。事實證明,成功合作的關鍵在於找到,信任而且契合的工作夥伴,而不是避開親朋好友。這條忠告,對巴菲特而言,完全錯得離譜!
鍛鍊與創業疑點

- 未特別倡導健身
- 健康維持但不刻意鍛鍊
- 創業核心建議
- 主張長期投資與複利
- 建議根據特質找方向
https://hao.cnyes.com/post/84137
我們來看第四條「一定要鍛鍊身體」和第五條「有機會一定要創業」。實際上,這兩條都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核心哲學。
先說鍛鍊身體,巴菲特本身並沒有大力提倡要積極健身。他也不是非常肥胖,但他愛喝可樂、吃麥當勞,沒有特別追求運動或健美的身形。
不過,他在64歲時健康狀況出現問題,開始重視運動,每天跑步一小時,這項習慣持續了近30年。他雖然不是健身狂粉,但很重視維持基本健康。
至於創業的部分,雖然巴菲特自己創業成功,但他並沒有特別提倡每個人都應該創業。他更強調的是利用長期投資和複利價值來創造財富。
他的建議是根據個人的特質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創業。對他而言,創業並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也不是他最核心的理念。
學會演講與孤獨

- 參加卡內基演講課程
- 溝通能力是成功關鍵
- 演講風格簡單內容紮實
- 習慣獨處進行閱讀思考
- 強調獨立思考重要性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2078
再來是「要學會演講」和「要習慣孤獨」,這兩點其實都非常符合巴菲特的生活哲學。
先說演講,巴菲特曾提到,他年輕時參加了卡內基的演講課程,認為這是改變人生的重要一步。他認為溝通能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這點完全符合他的理念。
不過看巴菲特的演講與簡報就會發現,他的風格並不花俏,簡報內容也非常平實,重點是用紮實的內容,來傳遞知識和想法,而不是追求浮誇或花俏的形式。
至於「習慣孤獨」,雖然巴菲特沒有明確說過,但他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現了這點。他每天花大量時間獨自閱讀和思考,並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深度決策。
因此他的行為,已經詮釋了「習慣孤獨」的重要。雖然不會直接說自己喜歡孤獨,但非常善於利用獨處的時間,來增強自己的知識和做出正確的判斷。
打工與抽成誤解

- 早年工作與努力掛鉤
- 投資哲學強調績效回報
- 沒有直接建議抽成模式
- 用成功形象來背書
- 鼓勵努力與回報
https://gofire.today/warren-buffett-quotes/
第八條「如果要打工,選有抽成的,不要只領固定薪資」,我覺得這條建議有點符合,但又不是完全符合巴菲特的理念。
巴菲特年輕時做過很多打工和小生意,比如送報、賣高爾夫球、經營彈珠台,這些工作做得越多賺得越多,讓人容易聯想到「抽成模式」。但其實他並沒有這樣說過。
更可能的原因是,巴菲特很注重績效和回報,會根據實際績效來發薪,這和業績抽成有些類似。所以這條建議更像是利用巴菲特的成功形象來背書,鼓勵大家爭取更高收入。
閱讀的核心哲學

- 閱讀是成功的基石
- 每天花數小時學習
- 強調熱愛學習的重要
- 閱讀形式隨科技改變
- 重要的是養成學習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0888
第九條「一定要培養閱讀習慣」,這一點完全符合巴菲特的哲學。
巴菲特曾說過,閱讀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之一。他認為知識的累積需要不斷努力,這正是他人生哲學的核心。他也提到,所有他認識的優秀投資者,無一不是熱愛閱讀和學習的人。
他自己每天都花數小時在閱讀和學習上,用來擴展知識邊際,這是他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大量閱讀完全符合他的哲學,甚至是他一直積極推廣的理念。
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閱讀不一定侷限於書本。電子書、網路文章、線上課程,甚至利用GPT研究不同領域,都可以算是一種閱讀和學習的方式。
心靈雞湯的快樂

- 「快樂」非巴菲特所說
- 符合強調獨立判斷價值觀
- 重視長期滿足而非短期
- 公開少談「快樂」主題
- 理性、投資、知識是核心
https://vocus.cc/article/63e8fc42fd897800014f42db
接下來談第十條「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奪走了今天的快樂」。這句話擺明就是心靈雞湯的胡扯,絕對不是巴菲特說過的話。但這是否符合他的哲學呢?其實有部分還是有點關係。
符合的部分:
巴菲特強調投資者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專注於自己的價值觀,而不要被市場上的噪音影響。他認為投資應該追求長期的滿足感,不在意短期的評論或別人的看法,專注於實現長期目標。
不符合的部分:
巴菲特在公開場合很少談論「快樂」這個主題。他的生活哲學是簡樸、學習、理性,更多聚焦於投資、知識和家庭,而不是把快樂當作核心目標。他的滿足感來自於探索知識和遵循生活法則,而非強調情緒上的快樂。
巴菲特的哲學本質

- 專注長期價值與成長
- 強調理性與知識累積
- 以簡樸生活實現滿足
- 成功關鍵是獨立思考
- 理性與自我成長為核心
https://sparksparkfinance.com/investment/investing-basics/warren-buffett-about/
從這些所謂的「巴菲特忠告」裡,其實還是有幾個部分符合他的哲學:
1.長期目標與價值觀
巴菲特一直強調,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都要專注於長期目標,不要被短期的噪音或別人的看法影響。他認為獨立判斷和專注自己的價值觀,才是成功的關鍵。
2.知識累積與閱讀
大量閱讀和學習,是巴菲特成功的重要基石。他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閱讀上,還說過他認識的那些投資做得好的人,沒有一個不熱愛閱讀和學習的。
3.理性和簡樸生活
巴菲特的核心是理性,他用簡樸的生活來實現內心的滿足感。他追求的是長期目標和學習的成就感,而不是短期的快樂或奢華享受。
4.溝通能力的重要
巴菲特曾說,溝通能力是成功的關鍵之一。他年輕時參加卡內基演講課程,這對他的人生影響非常大。他認為,有效的溝通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價值,還能增加影響力。
在此分享給大家,請一下看起來很符合斯多葛學派,剛好也是最近正在研讀的部分,有機會再來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