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偷聽事件 Siri有偷錄音嗎? 20250106,蘋果「偷聽門事件」掀起隱私風暴,Siri 因意外啟動錄下用戶私密對話,甚至曾在 2019 年前將錄音交給第三方分析,激怒用戶。雖然蘋果改進政策並支付和解金,但 AI 手機的進步,讓語音監聽成為可能,引發隱私與信任的熱烈討論!

蘋果偷聽事件 Siri有偷錄音嗎? 影片
今天是2025年1月6號
蘋果前幾天又倒大霉了
因為他有蘋果偷聽事件
這一次還扯到法院
而且還扯到協商
那這個時候大家就要問
Siri有沒有在偷聽錄音呢
嗯 這個問題值得好好來研究研究
對了 我是亞瑟我有三高
週一到週五我都會日更這個頻道
去分享每一天學到的點點滴滴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
請和我一起往下看
蘋果偷聽事件

- 蘋果偷聽門事件引起關注
- 法院判決顯示有錄音爭議
- Siri 2019年前錄音被分享
- 蘋果需因隱私問題和解
- AI時代隱私挑戰持續增加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24916
最近蘋果捲入了所謂的「偷聽門事件」。這個新聞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很多客戶開始懷疑:我的手機是不是有在偷聽我?
懷疑手機偷聽這件事情,終於升級到了「法院佐證」的階段。然而做完仔細的研究後,事實上蘋果並沒有主動進行偷聽,以目前的設備和軟體來說,無法支持長時間的錄音和傳輸。
這次蘋果偷聽門事件,主要原因是,Siri 有時候會「不小心被啟動」,而這些錄音在 2019 年之前,會被第三方的供應商拿去做分析,這部分違反了使用者隱私,導致蘋果需要進行和解。
針對這個議題,還有很多影響可以討論。特別是進入 AI 時代之後,隱私問題可能會以不同形式出現。所以,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探討「手機偷聽」、「Siri 偷聽」,以及未來 AI 可能帶來的隱私挑戰。
無法長期錄音

- 語音需回傳伺服器解析
- 長時間錄音導致耗電發熱
- 伺服器無法處理大量運算
- 技術上難以進行長期監聽
- 短時間i互動伺服器可承擔
目前手機無法長期監聽。以現有的 Siri 或蘋果語音輸入來說,需要先錄下用戶的聲音,再傳到伺服器解析為文字。這樣的流程無法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錄音,因為一直錄音會耗電發熱,而大量資料傳輸也會造成流量飆升。
更重要的是,現階段的伺服器無法承受,所有用戶同時傳送語音資料,並且進行語音轉文字的運算。即使把YouTube 的伺服器全拿來用,也撐不住這樣的負荷。所以偷偷錄下用戶的聲音,進行監聽是技術上無法實現的。
為什麼 Siri 可以錄音?因為與 Siri 互動的時間非常短,再加上目前的辨識能力並不高,表示沒有用很厲害的伺服器來處理。這就是為什麼可以短暫使用,但要長期監聽是不可能的事。
Siri 監聽事件

- Siri語音資料可用於改進
- 使用即同意資料內部使用
- 2019年後禁止交給第三方
- Siri預設不會公開用戶錄音
- 數據經用戶授權才可處理
https://applealmond.com/posts/261687
接下來談談這次 Siri 監聽事件的重點。其實,Siri 在語音辨識後的文字資料,蘋果是可以用來做分析改進,甚至提升它的能力的。所以當你在使用 Siri 的時候,就已經同意蘋果可以使用這些資料了。
因為過去的隱私爭議,蘋果在 2019 年後已經修改了很多條款。現在,他們不可以把這些錄音交給第三方開發商處理。而且目前 Siri 的預設值,蘋果可以進行內部改進,但不能分享給第三方公司來處理。
當你使用 Siri,並對它下指令的同時,其實你已經同意了這些資訊可以用於蘋果內部的改進。要強調的是,Siri 不是在監聽你,這些數據在你使用Siri的時候,就已經同意了。
Siri意外被啟動

- 錄音因Siri意外啟動產生
- 隱私訊息被錯誤錄下
- 錄音被分享外部包商
- 數據調整侵犯用戶隱私
- 和解針對未經同意錄音
https://www.storm.mg/article/5303347
Siri 偷錄又是怎麼回事呢?簡單來說,那些錄音不是你主動讓 Siri 錄下的,而是因為 Siri 不小心被啟動,錄下了它不應該錄的東西。
這導致什麼結果呢?例如,你的隱私訊息、私人對話,甚至信用卡交易或其他私密內容,可能都被錄下來了。而這些資料本來應該直接刪除,但之前蘋果不僅沒刪,還提供給外部包商進行分析,甚至用於商業數據的調整。
這樣的行為嚴重侵犯了隱私,因為這些錄音並不是你同意的。這也是為什麼蘋果現在需要支付罰款,並與用戶和解。
這次和解的重點,就是針對這些錯誤錄下的錄音,特別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洩漏隱私的部分,這是蘋果需要負責的地方。
懷疑手機在偷聽

- 手機偷聽感與注意力有關
- 廣告只有少數被注意
- 大數據分析群體行為
- 準確性源於標籤與分析
- 感覺監聽是注意力與數據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881
為什麼總覺得手機在偷聽呢?雖然 Siri 沒有刻意偷聽,但還是常常覺得,廣告好像「聽到了」我們的談話。
其實這主要跟注意力有關。研究顯示,每天會滑過數千甚至上萬則廣告,大多數廣告都被無意識地忽略了。當剛好和朋友聊到某件事,或是對某個主題有興趣時,注意力會特別集中在相關資訊上,讓你覺得廣告「剛好」出現。
另外,其實很難預測一個人的需求,但某群人的喜好或行為,透過大數據的群體分析,就可以比較準確的,根據特徵推送相關廣告。也就是說,廣告的準確性來自於大數據分析,而不是你的手機在偷聽。
因此,這種「被聽到」的感覺,其實是注意力和數據分析的結合效果,而不是手機真的在監聽你。
AI手機能監聽

- 手機NPU可語音處理
- 語音轉文字技術已成熟
- AI手機可長時間監聽
- 本地處理減少流量負擔
- 具備監聽能力需關注隱私
話又說回來,其實現在的手機技術已經進步很多。這幾年推出的手機大多內建了 NPU。只要安裝了語音辨識的 AI 模型,加上大約 1-2GB 的記憶體,就能利用手機本身的 AI 晶片,來進行長時間的語音監聽。
雖然長時間使用手機的 AI 晶片,進行語音資料轉文字會消耗不少電力,但從技術層面來說,這確實是可行的。而且,現在語音轉文字的模型,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像我現在準備這段文稿時,就正是在利用這種技術來完成。
換個角度來說,AI手機其實已經具備,長期監聽談話的能力。因為錄音不用再回傳伺服器,用手機把錄音轉成文字,總結關鍵字後再回傳伺服器,反而成為可行的做法。
AI 時代隱私

- AI突破技術限制監聽
- iPhone13可語音轉文字
- 巨頭可能掌握對話資料
- 信任巨頭成唯一選擇
- AI市場趨勢大者恆大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0867
在 AI 手機出現之前,巨頭或駭客如果想要監聽我們,會因為電力、網路速度、流量不足而受到限制。但現在的 AI 手機,已經讓這些變得可行了。
iPhone 13 之後的手機,就能在手機端很流暢地,把語音轉成文字。駭客只需要把這些文字回傳,就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同時間,Google 或蘋果這樣的巨頭,也可能更完整地掌握我們的對話資料,甚至包括你和朋友講電話的內容。
這讓隱私問題在 AI 時代變得更加重要。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資料已經放在 Google 或蘋果的生態裡,所以最終的選擇,就是信任他們不會作惡。而其他的小廠呢?他們就更難被信任了。
這樣的趨勢也讓「大者恆大」。未來很可能只剩下巨頭主導AI市場,外加一些開發應用的小廠,而中型公司基本上會越來越少,畢竟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隱私,或是信用卡資料外洩。
萬萬沒想到的事情是
未來AI大者恆大的原因
很有可能是因為個人隱私
以及交易安全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