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磁磚造假爭議 20241029,冠軍磁磚財報造假的案子,雖然在會計圈當中是一個新聞,可是在投資圈沒有被提及太多,但我覺得透過這個案子,可以分享出很多傳統企業,舊式老闆做生意的方法,也可以和很多財報作假瑕疵的新聞,串聯在一起,剛好一次做個解析和串聯。

冠軍磁磚造假爭議 影片
冠軍造假事件

- 冠軍磁磚公司簡介
- 財務造假事件概述
- 亞瑟提出個人觀點
- 情況應不如表面嚴重
- 類似案例在業界存在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53368
今天要聊冠軍磁磚財報造假的案子。這個案子雖然在會計圈當中是一個新聞,可是在投資圈當中目前沒有被提及太多,因為冠軍磁磚其實不是一個非常大的公司。可是我覺得透過這個案子,我們可以分享出很多傳統企業老闆做生意的方法,順便也可以和前陣子我們看到的那些財報作假,或是有瑕疵的部分串聯在一起,剛好一次做個解析和串聯。
冠軍磁磚是創建於1972年,基本上是台灣磁磚界最有名的品牌,旗下有冠軍磁磚、馬可貝里、安心居這些品牌。像我家磁磚就是用馬可貝里。它長期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真的是第一品牌。
這一次的財務造假事件,反而讓這個老字號企業陷入了一種信心的風波當中。檢查單位說高達十年的時間,重複利用財務造假手段,借由中間經銷商、不斷侵占下游廠商的錢,甚至涉及逃漏稅。但我覺得這些事情可以攤開來,從財務面的角度和實際的狀況,來好好分析一下它的情況。
報導做帳方式

- 關係企業當假經銷商
- 侵占下游廠商貨款
- 製作虛假帳冊
- 長期系統性作假
- 具體案例或數據說明
https://cnews.com.tw/224241024a02/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媒體的報導,看一下目前洩露出來他是怎麼去作帳的。根據媒體的報導,手法相當精密,這邊我打個問號。由董事長和副董事長開始串連在一起,從2013年執行完整的舞弊計畫。他們創造出許多冠軍建材的經銷商,而這些經銷商實際上是由高層掌控的,形成一個複雜的關係網。這樣一來就難以追查金流。
這些經銷商在收到下游廠商的貨款後,並沒有把錢完全進到冠軍磁磚的總公司,而是直接把錢移走,用其他帳戶支應其他開支。這樣就讓總公司的營業數字被低報,而資金則莫名其妙消失。而且為了掩蓋這些操作,公司還做了不少假帳,像虛假的銷售紀錄、不實的收入報表,讓公司的財務狀況看起來正常,但實際上卻掩蓋了資金的真實流向。
根據媒體報導,這樣的操作至少持續了9年,侵占資金高達8億元,甚至還涉及逃漏稅,對公司的利益和信譽造成了嚴重打擊。首先我再強調一次,這是媒體的報導,相關報導在前一頁和這一頁,都有附上相關的連結,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深入了解。
創意手法推測

接下來我們要用一個簡單的圖示來說明一下。不過再次強調,這是我自己過去實務上的經驗,不一定是這次冠軍的手法。
看一下螢幕上面有三個重要的關係人,一個是客戶,第二個是高層的經銷商,第三個是上市的總公司。總公司是上市公司,而高層經銷商是由高層擁有的。
我們假設客戶付一百元買了一百個磁磚,這時候客戶就會把一百元交給經銷商,經銷商就會拿90%的貨款去交給上市公司。剩下的10%卡下來,就由經銷商自己做創意的使用。
可是貨還是要出給客戶,這時候總公司會把一百個磁磚出給經銷商,經銷商也會把一百個磁磚轉給客戶。對客戶來說,他付了一百元拿到了一百個磁磚,這是OK的。但在經銷商這邊就有點不同了。
經銷商這邊所記錄的東西會不一樣,例如說會記錄成寄出90個磁磚給客戶,而10個磁磚會被列為庫存。為什麼磁磚公司會列10%的庫存呢?因為磁磚總是需要展示品,有時候還要贈送一兩片給設計師,或是客戶安裝時敲碎了一兩片,運送中可能也耗損了一些,這些都需要補給客戶。另外,每批磁磚的顏色可能都不一樣,到了明年後,去年賣不完的滯銷品或樣品就會被銷毀,因為下一批顏色不同,無法一起使用。
所以經銷商本身就會有10%的帳列庫存在。也就是說,其實經銷商是卡了10%的銷售額,把它列為庫存,而這個庫存可能放了一年之後,就把它打成廢品打掉。這樣一來,經銷商就多收了10%的錢,可以拿去公司做創意的使用。
假帳不一定虧空

- 上市公司股權複雜
- 無法老闆自掏腰包處理
- 公司運作很多眉角
- 回扣、行賄、被騙、例外損失
- 不一定能寫入財務報表
在這邊要特別解釋一下,上市公司的股權是很複雜的,有很多股本來自於社會大眾。當遇到一些不能放在財報上的支出時,大老闆沒辦法自己掏腰包來處理。而且,如果真的是大老闆出面掏錢處理,他也會覺得不開心,因為大老闆可能只持有20%的股權而已。
再者是公司運作,本來就有很多眉眉角角的小事,不能放在財報上來討論。比如說內外部和上下游廠商的回扣、對政府機關的行賄,甚至是被同行、上下游或者政府騙了,這些都算例外損失。這些小損失不方便放在財報裡,也不適合讓投資大眾知道。
這些事情寫進財報去的話,可能金額不大事情不嚴重,但依政府規定可能還要出重訊,還得想辦法對媒體解釋。為了省去麻煩與爭議,很多時候乾脆用私底下的錢處理掉。換句話說,公司本身就會想辦法弄出一些,可以自由運用的錢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做假帳不一定是虧空,只是在上市公司遇到這種情況時,問題就變得麻煩了,因為上市公司的老闆並不是百分之百擁有這家公司,等於未經大眾同意之下作帳。
可參考的手法

- 供應商進貨端下手
- 上游包商的利潤來活用
- 生產過程中灌損耗
- 廢料數量與價格做調整
- 行銷顧問廣告公司灌費用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或是對於政府來說,最好抓的、抓最嚴的,其實就是銷售額。因為銷售額要開發票,而且也會嚴重影響到公司的營業利潤。很多時候,這一類的做法是會讓管理階層進監獄蹲的。所以在實務上,我們會有一些更有創意的手法,可以供參考。
例如說,可以從供應商的進貨端下手。由高層在外面用其他人的名字去創建上游包商,把要進的貨透過上游包商轉一手,再進母公司。這樣子就可以留利潤在上游包商,這部分就可以來做活用,而且不容易被抓。即使被抓了,還可以說是公司笨喜歡買貴的東西。
如果金額不大,也接受複雜的財務操作的話,也可以從生產流程中處理。例如可以在生產中故意提高損耗,經過財務報表作帳後,就可以把進貨的錢拿一些出來用。或者在產生次料、廢料時,把數量和價格做調整,在賣廢料或清廢料時,也可以回收一點資金來靈活使用。其實,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啦。
另外,如果資金再大一點,也會請外部的行銷顧問或廣告公司幫忙「灌費用」,也就是把錢名義請他們做勞務顧問。費用繞了一圈之後,洗一圈再把現金變回來。這樣就可以拿去應付不得已得開支了。
影響程度評估

- 8億虧空看似龐大
- 9年平均年不到1億
- 對比年營業額30-50億
- 可能涉及的逃漏稅金額
- 公司股價市值的影響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10/8312716
我之所以前面會猜測,這部分很可能是拿去應付公司的其他支出,是因為虧空了八億看似龐大,可實際上分攤到九年來看,一年還不到一億。以冠軍磁磚每年營業額30億到50億來看,說實話就只是冰山的一小角,占不到3%的比例。
不過,因為銷售額的減損,勢必會面臨國稅局的追稅或補稅。而且對於銷售額的造假,是會讓投資者的信心大為動搖的。無論如何,上市公司最不應該操作的就是營業額,因為這會讓市場對公司的信心大失。
以冠軍磁磚的例子而言,今年的營收其實不錯,到九月份時已經快達到30億,股價之前也不錯,曾經達到12元。然而,這件事情發生後,目前股價似乎只剩9塊多了。所以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對公司傷害性極強,尤其是對股價的巨大傷害。
冠軍磁磚造假爭議

- 董事長300萬交保
- 案情可能不如想像嚴重
- 逃稅、違反金錢使用規範
- 公司誠信的負面影響
- 更好的帳務處理方式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8311755
目前新聞報導董事長以三百萬交保,想見案情可能不如想像中那麼嚴重。但是逃稅或違反金錢使用,仍然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我自己的感覺是,冠軍的董事長可能是業務出身的,對於帳目的處理觀念,還停留在未上市時期的做法。隨著對上市公司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沒有跟上才產生了這樣的問題。之前也有好幾間上市公司犯過類似的錯誤,例如永豐餘或威京集團。
業務出身的老闆特別容易,在業務那一端操作財務,但這其實是大忌。在公司治理和財務上,總是有一些默許的秘密,但最好還是配合市場的慣例,不要去採政府的底線,否則公司的誠信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另外還要相信專業,和會計師開門見山的討論,用更合適的財務處理方式去整理帳目。調整帳目難免會有,但要控制在合理的曝險內,賺錢是一回事,但不要把自己弄進監獄,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