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自由的窄廊 權力與進步 序言 ,自由與富裕從來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制度層層拉鋸的結果。本集從三本書出發,整理八個重點段落,回應歷史、技術、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不設計制度,就只能接受別人設計的未來。而制度,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起點。

自由的窄廊 權力與進步 影片
今天我們來談自由的窄廊
以及權力與進步這兩本書的序言
自由與富裕從來都不是歷史的常態
而制度則是長期博弈的成果
這一集依然是在
戴倫艾塞默魯的讀書計畫裡面
我們要用三本書50集
去講一場思想行動

我是亞瑟我是三高
每一週我都會努力的去更新
這一個了不起的讀書計畫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
請持續的追蹤我
我們開始吧
台灣或許是解方

- 台灣被直接點名提及
- 技術制度自由壓力交會
- 兩大陣營都仰賴台製基礎
- 放大制度方向的槓桿點
- 有機會主導新制度設計
https://www.cityam.com/taiwan-the-technology-of-freedom/
戴倫·艾賽默魯在《權力與進步》裡,正式序言前特別寫了一段話,是寫給台灣讀者的。他說,台灣可能是制度解方的一部分。
當然身為學者,他講話不可能太武斷。但照我自己的看法,不是「可能」,而是很有機會就是這個解方。
眼下正是技術、制度、自由與壓力交會的時刻。台灣的左邊,是靠 AI 技術強化極權的國家;台灣的右邊,是看似自由、實則被平台與演算法,牢牢操控的體系。
而這兩邊現在都仰賴,台灣生產的晶片與伺服器,作為制度運作的技術底層。這讓局勢變得非常微妙:誰能掌握這個供應節點,就有可能放大某種制度方向。
這並不表示誰在統治台灣,而是反過來,這裡成了一個放大器,一個制度轉向會被擴散的位置。
如果能看懂這個槓桿點,懂得怎麼設計、怎麼調控,那未來自由與權力之間的新對抗,真的有可能從這裡開始。
富裕不是常態

- 現在的生活不是自然的
- 貧窮才是人類主旋律
- 問題是如何富裕不是窮
- 制度才是區別貧富關鍵
- 富裕是好制度的副產品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61951758
在正式進到這三本書之前,我想先談一件事:富裕這件事。我們現的生活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但如果拉到整個人類歷史來看,你會發現真正的常態是貧窮。整個人類文明,九成九的時間裡,人們都活得非常辛苦。所以重點從來就不是「為什麼那麼多國家這麼窮」,而是:「為什麼有些地方竟然能富起來?」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那本書,給出的答案是『制度』。能不能讓大多數人參與決策?能不能約束特權階級?能不能保護努力所累積的成果?制度的關鍵是讓努力這件事,不會被特權階級吃掉。
如果沒有公平、沒有民主、沒有財產保障,再多科技、再多教育,最後還是會被壟斷、被掠奪的結構給慢慢吞掉。我們更該問的其實是,怎麼建立一個能公平分配成果的制度?
因為富裕這件事,它從來都不是自然產生的,它是我們完善制度之後,一點一滴慢慢生成出來的副產品。
自由更不是自然

- 歷史上不自由才是主旋律
- 民主常只是換一種統治
- 自由是極少數的歷史例外
- 國家與社會需維持平衡
- 自由靠的是長期博弈撐住
https://i-chentsai.innovarad.tw/2020/02/narrow_corridor.html
講完富裕,我們來講一個更容易被誤解的詞:自由。
其實自由不是人類的本能,更不是文明的標準配備。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都是皇帝、酋長、君王說了算。即使到了近代,民主制度終於出現,實際上很多時候,也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菁英統治。
《自由的窄廊》這本書裡講得很清楚:自由是少數的歷史意外。它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當國家的力量變強的同時,社會的力量也剛好能一起強起來,兩邊互相牽制、互相拉扯,才會在中間擠出那麼一點自由的空間。
這種狀態就像走在鋼索上,國家和社會只要任何一邊失衡,就會摔下去。國家太強就變成極權,國家太弱就會掉進無政府。
現在我們所擁有的這種自由,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保證會一直存在的,它是非常不穩定的制度成果,是靠很多年、一層一層的平衡、抗爭、鬥爭維持出來的。
所以如果有一個國家,可以一直維持在這條「自由的窄廊」裡,那不是運氣好而已,那是整個制度、整個社會在持續努力的結果。
自由是會倒退的

- 紅皇后效應:不進則退
- 制度再好也會被玩壞
- 監督弱化會滑出平衡
- 民主缺制度容易空轉
- 自由要靠不斷重建維持
https://fs.blog/the-red-queen-effect
那你可能會問,自由一旦建立起來之後,是不是就穩定了?其實不是。這就是艾塞默魯教授在講的「紅皇后效應」。不管是國家還是社會,都必須拼命奔跑,才能維持原地踏步。
自由就是一種,你不努力維持,它就會倒退的東西。
如果今天社會不監督,媒體不自由,選舉變成動員仇恨,那這個制度就會慢慢地滑出那個原本的平衡。就算一開始制度設計得再好,也會被慢慢玩壞。
你看很多國家,憲法寫得跟美國一樣,民主流程都有,但幾年後就變成強人主義,那個不是制度本身的錯,而是政治與權力運作的方式出了問題。
也有很多地方,看起來有選舉、有政黨輪替,但實際上制度還是圍繞在財團、媒體、政治菁英的手上。這提醒我們,如果民主缺乏制度設計與監督,很容易就會變成一種形式上的民主。
所以自由不是「有了就好」,而是要不斷奔跑、不斷重建,它才有可能維持下去。
它是一種持續在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之間,拉鋸、競爭、甚至互相扶持、互相茁壯的過程。
技術需要調整

- 科技不會自然帶來進步
- 服務誰取決於制度介入
- 工業革命壓榨先於改變
- AI可能造成新型邊緣化
- 制度才是改變命運的核心
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the-rise-of-the-machines-pros-and-cons-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
接下來我們要講到《權力與進步》這本書的主軸,那就是技術。這本書其實在講一個很簡單、但很多人不太想面對的問題:科技的發展,從來都不會「自然地」帶來進步。
自動化、AI、大型資料庫,這些技術都很強,但它們會服務誰?這不是技術自己決定的,而是要看制度有沒有介入。
從工業革命一開始,很多人以為技術會解放工人、讓生活變好,結果是一堆人進了血汗工廠、一堆童工被壓榨。真正改變現狀的,是後來工會的出現,制度才開始逐步修正,這才讓技術慢慢變成對「大多數人」有利的工具。
今天的 AI 一樣。它可以幫助老師,也可以取代老師;可以提高效率,也可能讓企業裡面只剩下極少數的科技精英,其他人都被邊緣化。如果沒有用制度來規範,這些技術不但不會解決不平等,還會進一步加劇它。
這就是《權力與進步》要我們正視的問題:技術沒辦法改變我們的命運,但制度可以。技術只是變數,制度才是解方。
大企業超越國家

- 技術問題轉為權力問題
- 平台掌握平行法律機制
- 演算法決定資訊與選擇
- 公民被排除在治理之外
- 制度必須設下界線防線
https://stock.ltn.com.tw/article/txls2wjmbpv2
當下的問題已經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誰在掌握這些技術。而現在的狀況是,掌握技術的人,已經大到足以凌駕整個制度。
像 Google、Meta 這些平台巨頭,他們手上不只是擁有工具而已,更擁有規則的制定權。你在網路上點什麼、看什麼、買什麼,這些行為早就被演算法一層一層處理,甚至提前引導。
而這些平台制定出來的「社群規範」,實際上就像是一套平行法律,它不是經過民主機制,也不需要對人民說明,甚至你也沒辦法用選票改變它。
原本應該由國家來決定的制度,現在反而被平台繞過,甚至被這些科技巨頭拿來反過來利用。公民只能在演算法的空間裡「參與」,但卻沒有參與「治理」的權力。
一個國家的新聞政治、文化與經濟活動,都依賴在平台的生態裡,這就是為什麼,設計制度的目的,已經不只是「守住政府」,還要「守住制度的邊界」。
我在錄這段影片的同時,Meta 被揭露協助中國政府,限制台灣與香港使用者的言論自由。這就是企業可以隨意制定「網路上的法律」時,所造成的巨大問題與失衡後果。
進步不是直線的

- 技術不等於歷史進步
- 新技術常先被壞人掌握
- 媒體與AI可成操控工具
- 制度崩壞後難以回頭
- 進步是極少數結果
https://hrichina.substack.com/p/chinas-deepseek-ai-model-toes-the
在《權力與進步》裡面不斷提到一件事:我們不能把技術等於進步。人類歷史其實早就證明了,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最先被壞人拿來用。
印刷術剛出現的時候,一開始就被用來操控輿論;電視媒體也被極權政府,拿來灌輸思想與洗腦。
今天的 AI,一樣可以做出造假的影片,透過社群媒體影響選舉,甚至直接用語言模型,灌輸特定政權的觀點。像中國的 DeepSeek,完全以中共的意識形態為基準,這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嗎?
所以問題是:制度有沒有走在前面,阻擋技術被濫用?因為制度一旦崩壞,是很難救得回來的。
有些樂觀主義者會相信,只要技術不斷創新,制度自然會跟上、社會也會自動升級。但歷史證據顯示,往往不是這樣。
進步不是必然結果,它是發生在一次又一次危機之後,如果剛好有人及時做對選擇、搭配出對的制度,才「有可能」變成真正的進步。這條路不是一定會走到的,而是少數人非常幸運,才剛好走到條對的那條路。
制度是核心解方

- 自由富裕都不是自然產物
- 制度不會自動長出來
- 制度必須主動重新設計
- 台灣卡在制度轉捩點
- 未來是被設計出來的
https://file.pide.org.pk/pdf/PDR/2015/Volume4/301-312.pdf
最後一段我們來收攏一下,這三本書其實講的核心觀念,就是一件很簡單、但很多人會忽略的事: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自然走向自由,也沒有自然變得富裕。一切的成功,都是靠著制度一點一滴奮鬥出來的。
這個制度,不會自己長出來,也不是照抄別人的就有效。它必須根據自己的社會脈絡、資源結構、權力分配,重新設計。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因為它會撞到既得利益的防線,也會遇到大眾對改變的不安。但如果你不做,別人就會幫你做——而那就不會是你要的方向。
尤其像台灣這樣位置巧妙的國家,不是全球的制度核心,也不是邊陲的孤島,而是剛好卡在兩個世界、兩種制度交接的地方。如果這個社會不自己去主導制度,不主動運用這個槓桿,那最後就是被別人的制度決定走向。
我們今天花這麼多時間講這三本書,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想要提醒一件事:未來,其實是可以被設計的。只要相信制度可以創造出來,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能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
為了把這個理念講透、講滿
所以我會繼續把這個系列做好做滿
如果你有任何想要留言或討論的
也歡迎在下面留言
我們期待你的交流
那麼我們就明天見~Bye